查看完整版本: [-- 马边河畔春意浓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6年03月 -> 马边河畔春意浓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梁小琴 1996-03-30 00:00

马边河畔春意浓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马边河畔春意浓
本报记者梁小琴
位于四川南部边沿的沐川县,在全省都有点名气。前几年是因为穷,农民年人均收入不及全省平均数的一半;这几年,马边河流域开发搞得热火朝天,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不久前,记者去沐川县黄丹镇采访。
出成都往南,穿越富庶的成都平原。5个多小时的行程,汽车穿行在扑面而来的青山绿水之中,几乎使人忘掉贫困二字。峰回路转,山势陡峭,马边河横在眼前,黄丹到了。
眼前的黄丹镇楼房幢幢,店铺林立,一派繁荣。新铺的水泥路面平整、宽敞。路边医院、学校、银行、商场应有尽有。全镇台阶型的布局在碧野青峰的映衬下错落有致、层次分明。镇边山头的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满街“公用电话全国直拨”的牌子以及人们腰间的BP机,无不昭示着这个小镇与外界密切的联系。很难想象四年前这里是一个仅有1000多人的乡场,当时全镇没有一栋楼房,两排东倒西歪的木板房支撑着这个萧条的小镇。
黄丹就是沐川县的缩影。1987年,沐川县工农业总产值仅21713万元,财政收入619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66元,被列为四川省重点贫困县。
发源于大凉山腹地的马边河,穿越大半个沐川,注入岷江。据专家测算,马边河上可以开发的水能资源达45万千瓦,可以建7座中型电站。河边起伏的大山蕴藏着7000多万吨煤,高品位的铁矿石460万吨,石灰石400亿吨,铜矿石近亿吨,还有石膏等,被称为长江上游的黄金走廊。然而,直到80年代中期,这条让人艳羡的黄金走廊仍在沉睡,24万守着金山银水的沐川人依然一贫如洗。
1988年冬,沐川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决定以水电开发和交通建设为突破口,带动矿产资源开发,从而启动整个马边河流域的开发,让黄金走廊为沐川人民造福。
1991年10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兴建黄丹电站。盼富心切的沐川人将黄丹电站称为脱贫致富的希望工程。
4年时间,沐川人在深山峡谷踏踏实实地编织着他们的未来,静悄悄地创造着一个个辉煌,将马边河流域开发的启动项目——一站三厂一一如期从纸上搬到了马边河畔。
70天竣工投产了年产洗原煤10万吨的洗精煤厂;285天建成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年产10万吨的黄丹水泥厂,创造了全国同等规模水泥厂建设速度上的最高纪录,被誉为山沟里的深圳速度;两年半投资4亿元建成了装机容量为4.5万千瓦的黄丹电站;四川最大的磷化工厂——马边河磷化工厂建设也已接近尾声。
在赵坝移民街,曾4次为电站让地的龚长发老汉一脸喜气地对记者说:“过去我们这山沟里,没有公路,干啥事都要靠肩膀背。现在水泥马路修到了家门口,电灯、自来水一开就有,好安逸啊。”
“过去抓经济找不准路子,守着聚宝盆却去做其他的买卖,结果赔了工夫赔了钱。”在黄丹电站崭新的厂房里,马边河流域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李泽宗侃侃而谈:“现在我们尝到了甜头,也摸准了方向,就这样踏踏实实地干。“九五”期间,我们还要建两个电站,建铁厂、铜厂、原煤厂,将马边河流域的资源一点一点挖出来,那时,沐川可就大变样了。”
正是这些不服输的沐川人用自己的手艰难地拉动了马边河流域的开发,让沉睡千载的黄金走廊迎来了真正的开发热潮。


查看完整版本: [-- 马边河畔春意浓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