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重要的是出好作品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6年03月 -> 重要的是出好作品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牛砚秋 1996-03-30 00:00

重要的是出好作品

第7版(副刊)
专栏:习水杯文艺短论征文

  重要的是出好作品
牛砚秋
近年,不仅许多诗读不懂,连最易读懂的小说有些也看不明白了。不仅非文化人读不懂,就连许多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也一问三不知,或瞎猜一通。有个说法:艺术不是人人能懂的,都懂了不叫艺术。艺术只是给一部分人欣赏的。这话虽有道理,但人们会问:卓别林的表演人人都懂,叫不叫艺术?面对每日汗牛充栋的新作品,我们可以用“繁荣”二字。可面对这些转瞬即逝、没人能记得住的文章,可不可用“泛滥”一词?
读不懂的作品多了,伴之而生的文学新名词也茂盛起来。新写实、新体验、新状态、新市井、新历史,纷至沓来,还有意识流、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结构主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这些新旗帜、新主义的代表作是什么?恐怕在国内难找。
文学的繁荣并非以旗号多、主义多、新词多为标志,而是以能流传于世的好作品多为标志,是以写出了好作品的作家的出现为代表的。没有好作品却先出现了新的文学潮流和代表作家,不能不说是个奇怪的现象。有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再谈魔幻现实主义,就像农民有了丰收的庄稼,看得见摸得着,谈起来让人心服口服。
中国文学有过多次高峰期,先秦诸子的散文,唐宋的诗词,元朝的戏曲,明清的小说,都有大量的代表作引人自豪。这些时期之所以能出现大量名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家找到了适宜自身特性的土壤。取材于现实生活或自身的感受,作品就充满生机。散文、诗词、戏曲、小说,这条壮观的文学河流很自然地形成了,而并非事先由某人设定个框框。历史上最讲形式的恐怕要数六朝时期,骈体文盛行,但后人有印象的作品却寥若晨星。
获诺贝尔奖的人很多,我们能叫出名字的却不多,泰戈尔是我们熟知的一位,他在获奖者中也是佼佼者。他十几岁就到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知道的新名词不会不多,但他找到了适宜自身生长的土地。他带着本民族文化又学习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这里出发,写出了名扬四海的《吉檀迦利》。
古人云: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必然失去自己的风格,最终会失去自己。
一味地追求形式,没有了内容或内容很少,就像买粮食的人买了个花哨的大包装,层层打开后,只有几颗麦粒。
所以,文学的繁荣,重要的是出好作品。
(作者单位:郑州时代青年杂志社)


查看完整版本: [-- 重要的是出好作品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