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黄土地变成黄金地——延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情况调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6年05月 -> 黄土地变成黄金地——延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情况调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官建文 1996-05-31 00:00

黄土地变成黄金地——延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情况调查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黄土地变成黄金地
——延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情况调查
本报记者官建文
水晶沟村的尝试
延安地区子长县的李家岔乡,素有“穷山岔”之称。该乡水晶沟村农民南志清,1984年从村里无偿得到100多亩荒山,种下6万多株槐树。到1992年,成活的4万多株槐树大都长到碗口粗,预计十年后可收入七八十万元。问题随之而来:树是你栽的,可土地是集体的,有人提出平分,还有人偷偷砍树。南志清心里发慌: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的槐树林,说不定什么时候会被瓜分掉。左思右想,他找到村干部:我把荒山“买”下来行么?村里做不了主,请示乡上。乡里同意了。这是延安地区首宗荒山使用权买卖。
接着,其它县市也进行试点。截至1995年9月,全地区出让“四荒”地279万亩,约占可利用“四荒”地的1/4,5万农户购买了“四荒”使用权。
拍卖是开放式的,面向全社会。农民可以买,城里人也可以买,个人能买,单位也能买。“四荒”地的开发治理是有规划的,购买者需在规定期限里按要求进行治理,到期不治理,村里收回“四荒”地使用权,所付资金不退;到期达不到治理要求,不发给土地使用证。
对1984年以来的户包小流域治理,延安的办法是完善合同,稳定承包关系,待承包期满再拍卖。
“四荒”拍卖,不但得到了一部分资金,而且加快了治山治水的进度。至今,5万农户已治理“四荒”地118万亩,投入资金5000万元,与国家去年给陕西省老区建设资金的总数相当。
出让耕地使用权
拍卖一旦在“四荒”地上显示威力,一些村对耕地也提出了同样要求。
耕地出让目前仅限于试点。一般是将现有耕地分成三块:口粮地、机动地、出让地。口粮地按人头分,人均1—2亩,一定30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机动地由集体管,承包给个人经营,主要用于今后的征地补偿等。出让地拿来拍卖,谁出价高给谁耕种,这与一些地方实行的“两田制”、“三田制”有些类似,村里与农户签订的也是“延长耕地承包期”合同。不同点在于:使用权的获得要通过竞价,而且使用权可以转让。
农民是否愿意购买耕地使用权?笔者在延安市姚店镇罗沟村随意问了两户农民,都回答说:“买个安心呗!”花钱买稳定是普遍心理。责任田调整太频繁,农民不愿作长期投入。现在虽然花钱买,但得到了稳定。延安这方面的做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效果与启示
延安目前要走工业致富之路极难。从拍卖“四荒”地开始,延安找到了另外一条适合本地特点的致富之路。
延安最大的资源是土地,做好黄土地上的文章,也能致富。近两年,延安大面积开发“四荒”地,到去年底,全地区仅苹果就栽种了143.8万亩,人均近1亩。延安人发现“无工不富”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荒山荒坡的开发。
改革开放16年来,延安粮食年均增长3.6%,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但是,考虑到延安农民人均4亩多耕地的情况,粮食生产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山上一旦成了“银行”,农民会拿出更多的钱治理山沟的粮田。到时,延安的粮食产量决不止目前的人均500公斤。有的专家预言:人少地多的延安地区有可能在下个世纪成为我国的后备粮食基地。
农民从荒山荒坡几十年的经营权与收益权中看到了白花花的票子,“黄土地”顿时成了“黄金地”。延安地区各县市,已经拍卖“四荒”的村,70%—80%的农户购买了“四荒”地使用权。通过拍卖稳定地获得了几十年“四荒”使用权的农民,像经营宅基地一样经营山坡。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杜鹰在延安调查之后评价说,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带来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本文两张照片由水利部水保司提供)(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黄土地变成黄金地——延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情况调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