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六·一”寄语——部分家长教师谈少儿成长的文化背景建设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6年05月 -> “六·一”寄语——部分家长教师谈少儿成长的文化背景建设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舫 1996-05-31 00:00

“六·一”寄语——部分家长教师谈少儿成长的文化背景建设

第11版(文化时空)
专栏:

  “六·一”寄语
——部分家长教师谈少儿成长的文化背景建设
本报记者李舫
曾经有一位诗人说过:“生命开始之处,必有奇迹发生。”童真的路无疑是生命中最快乐的一程,孩提记忆的积淀往往与人一生的行程息息相关。
有鉴于此,关于孩子成长的文化背景建设的话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重视。据统计,目前我国少年儿童数量约占世界少年儿童总数的1/4,为3.8亿,占全国人口的30%。这些孩子们到下个世纪,正值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大好年华,他们,是国家与民族未来的主人翁,是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的接班人。因而,让孩子们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成长背景,就意味着我们将培育出具有何种文化素质、知识构建、人格取向、价值观念、品德修养、行为方式……的接班人,就意味着我们为自己缔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就此,记者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走访了部分少儿家长和教师,请他们对少儿成长的知识结构、人格构建、社会精神等方面的文化背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知识来源与知识构建
近年来,现代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作用着我们的生活,也冲击着我们的文化传播和文化阅读方式。以前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较为单一,文字几乎是信息的唯一载体,知识层面较为简单。而现在,铺天盖地而来的视听传媒、电脑、卡通、电子游戏机等改变了孩子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并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阅读已经意味着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那么,对此,家长们持什么态度呢?
刘建鸣(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编辑):电子传媒对少儿知识结构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说,证明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已呈多元化,电子媒介为孩子们认识世界、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虽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但这毕竟不是主要的。我们曾就电视给少年儿童的影响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向观众作过一些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持“电视增加了儿童的不良行为”、“电视的形象化使儿童满足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失去动脑筋勤思考的主动精神”、“电视限制了儿童的想象力和限制力”等观点的人数并不是很多,大多数人认为电视带给少年儿童的更多的是有利的一面,他们充分肯定了电视所具有的传播迅速、逼真、生动、能及时反映社会的特点,对少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重要的影响。
秦文君(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文学作家):现代化和高科技对人的影响是身心两方面的。就心灵方面来讲,在我们今天这个电脑时代里,人的趣味变化更快,很容易对外界产生乏味的感觉,因而也很容易忽视人生中的一些美好的东西。小孩子更是这样。我认为,应该鼓励孩子多看书。现在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是电子读物,它们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并准确地切合了孩子天性中好奇、兴趣多变等特点。但是,也应该看到,它们提供给孩子的是被动思维和感官刺激。电子读物虽然形式多变,内容却重复性强,容易使孩子上瘾。而书却不一样,书中记录着人类一切进步和成长的历史,儿时读过的书往往会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帮助。读书需要感情和思维的双重投入。我比较鼓励我的孩子看两种类型的书:一是科学普及读物,一是世界名著。前者能够培养孩子对世界和宇宙现象的真实、客观、公正的观念;后者则会培养孩子美好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宽阔的胸怀、敏锐的洞察力等等。
走向21世纪的孩子们离不开电脑、电视,但是不能过分依赖、过分沉溺;同时,家长们要正视其负面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健康的心理素质与人格构建
心理学家们指出:正常有序的社会需要其成员保持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疾病,如抑郁、焦虑、烦躁、多疑、恐怖症、精神衰弱等等,会对其行为造成某种暗示和误导,从而给社会、他人以至自身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一些社会调查结果表明:心理素质和人格构建的不健康倾向正在趋于低龄化,甚至某些较为严重的心理缺陷被证明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这些心理缺陷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往往被忽视,而在其长大后进入社会时才暴露得较为明显,因此,更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方兢(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健康的心理素质要从孩子小时开始培养。孩子能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长大后能否适应社会、很好地为社会服务,以及对他们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大城市的孩子,精神过于紧张,压力过大,加之家长对子女的溺爱、娇纵,城市中人际关系的冷漠、封闭,孩子们往往孤僻、焦虑……根据这些,我们应适当地鼓励孩子与同学的相处,时刻提醒他们的生活要开阔,不要太封闭。同时,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爱好,而不是硬性规定其考试必须拿多少分,必须排第几名。
张莉(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工程师):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而对我们来说,这个过程太艰难、太漫长了。女儿李欢4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种很怪的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种病目前仍是世界上令医学界束手无策的几大顽症之一。这个事实对我们来说太残酷了,孩子的每一个希望都注定不会太长久,每一天都可能意味着生命的终止。可是,我们认为,对一个患病的孩子呵护备至未必就是公平的,重要的是,应该让身体不健康的孩子也拥有与其他孩子们同样健康的心灵。我们对她说:“你同其他孩子们没有什么不同,别的孩子也会生病,现在的医学还有局限性,暂时不能治好你的病。你并没有因此丧失你应有的权利,如果你懂得爱别人,懂得对社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你也同样会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李欢小学五、六年级几乎是在病床上打着点滴度过的,可她每一次考试都没落下,每一次都名列前茅。李欢小小年纪却把一生的艰辛和疼痛都提前经受过了,她乐观、善良、勇敢、顽强、敢于直面生活。1994年她参加春节联欢晚会时,还能够走路;而到同年的“六·一”儿童节时,她已经完全离不开轮椅了。可她依然活泼、开朗、坚韧、热爱生命,她在作文中写道:“我是一个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孩子……正因为我不知道曾经摔倒过多少次,我学会了不仅对成绩微笑,也对困难微笑。善待别人,永远对生活微笑。”
杨凤云(斯高特国际贸易(天津)有限公司经理):我在新西兰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曾把女儿带出去生活和学习了一段时间。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孩子智力、趣味、能力、素质、性格、气质的培养方式是不同的。女儿就读的新西兰林肯小学采取的是放羊式的教育,着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应该承认,我们的基础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孩子,勤奋、刻苦、掌握的知识量大,对自己有压力感和使命感。但是不善于应变、比较拘谨、动手能力差、独立性差、心理承受力低,孩子的一些天性受到压抑。孩子能够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少,性格比较自闭;同时,过重的功课负担使孩子们付出了超出他们健康的体能。前几天我去参加女儿班级的家长会,全班40多人,可期中考试竟然有7人未能参加,身体素质和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培养人才固然重要,可没有健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孩子仍然不能适应我们未来的建设。目前教育方式的弊端等这一批孩子长大就会充分暴露出来。
寻找社会精神的生长点
人们曾一度惊叹:我们的孩子们如此缺乏环境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团结友爱意识,更多的人们则开始意识到:孩子们所缺乏的禀赋和精神,也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普遍欠缺的。社会精神、民族精神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潜移默化的。给予孩子们以什么样的成长背景,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生长点。
李金海(北京广渠门中学校长):提起广渠门中学,人们更多想到的可能是宏志班。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被溺爱有加,这种“过度抚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社会的进步。创办“宏志班”初衷是为了摸索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我们发现,出身贫寒的孩子们身上往往具备一些比前者生活条件优裕得多的孩子们所没有的优点,如自强自立、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团结互助、集体观念强……而这些,正是我们所提倡的社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宏志班”在社会上影响的逐步扩大,我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宏志班”的意义现在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呼吁社会各界扶贫济危的问题,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作为我们创办初衷的寻找新的教育方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倡一种社会精神,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内涵、社会对他们的态度,从而培养孩子们对社会的态度。
戴慧铭(新华社摄影部图片编辑):作为一个比较受观众喜爱的孩子宫傲的母亲,我感受到:真正的母爱,不是对孩子呵护备至,而是培养孩子具有一种精神、一种气质和一种禀赋。我时刻提醒宫傲:在家里,你不是家庭的中心。你要尊重长辈;在社会上,你更不是中心。即使你取得了成绩,你也要懂得别人工作的份量、别人为你付出的辛苦。宫傲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他非常努力、吃苦,能够倾听别人、理解别人,具有集体精神。他能吃苦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每次拍戏,他自己的东西都自己拿,有时背着装几十套衣服的大包,晃晃悠悠的,可他从来不许别人帮他;有一次录像,他发着高烧,浑身滚烫,导演一喊:“宫傲!”他马上精神抖擞地回答:“到!”这些是勉强不来的。因为他知道,任何成功都是辛苦和付出换来的。应该让孩子意识到,他是一个集体中的一员,他的努力可以为其集体增添荣誉;而他的任何个人化行为,都会给集体带来某种程度的损失。一种好的品质,会造就一个天才;一种恶劣的行为,会埋没一个天才。对孩子而言是这样,对社会而言也是这样。
古语说:“百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诚哉斯言。关于教育兴国的老话我们都已耳熟能详,似乎已不必再提。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是一张成绩单?一页奖状?还是一沓高考试卷?生命中的繁华与衰败、平淡与离奇、欢喜与悲伤,这些薄薄的纸片能够承载得起吗?孩子们的节日将即,教师和家长们的话令我们深思。(附图片)
(题头照片:妈妈的心愿)


查看完整版本: [-- “六·一”寄语——部分家长教师谈少儿成长的文化背景建设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