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社会协调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9月 -> 社会协调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京生 1997-09-30 00:00

社会协调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9版(理论)
专栏:

  社会协调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
王京生
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正是从这一客观要求出发,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三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根本保证,思想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反过来又给予经济和政治以重大影响。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当然也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方面。如果只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不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就不能全面完整地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是社会主义统一体不可分割、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虽然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但是二者又不能互相代替。精神文明不是物质文明的附属品和伴生物,它可以成为一定经济制度能否建立的重要条件,还可以决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方向。精神文明这种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是由于作为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理想信念、精神支柱、思想道德等,不仅取决于一定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与生产关系、政治权力有着直接的联系。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高度重视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政治对经济的巨大反作用。不能忘记这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从精神文明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对其他建设的渗透、沟通和联结作用上。因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其他领域的建设相比,在内容上更丰富,在范围上更广泛,它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均广泛地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总结以往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人们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这种渗透、沟通、凝结作用,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和功能仅仅局限于精神领域,是导致“一手硬、一手软”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一些地方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张皮”问题的重要认识论根源。
从现代化进程付出较小代价的角度出发,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应以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在内的协调发展为取向。从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看,大体表现为两种取向。一种是把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作为重点追求的发展目标,其优点是在获得经济增长速度和实现工业化方面效果显著,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的负效应也是明显的。另一种是在重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同时,注意社会其他方面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在内的全面发展,兼顾经济与社会的有机协调。比较而言,后一种发展趋向负效应少,社会代价也小,因而更加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中国家如果能以这种协调发展趋向作为现代化追求的目标,在制定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益,建立起社会各方面协调前进的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模式。
只有坚持包括高度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同志认为,衡量一个社会是否优越,不仅要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且要看其根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因此,我们的社会如果没有民主政治,没有全民良好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风貌,以及没有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综合反映的人的全面发展,就不能说是建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包括社会文明和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查看完整版本: [-- 社会协调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