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点燃真情的火焰——记北京市呼家楼液化气供应站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10月 -> 点燃真情的火焰——记北京市呼家楼液化气供应站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军潘善棠 1997-10-29 00:00

点燃真情的火焰——记北京市呼家楼液化气供应站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点燃真情的火焰
——记北京市呼家楼液化气供应站
新华社记者王军潘善棠
一个只有23人的液化气供应站,却在25平方公里的服务区内点燃了1.9万户居民心中的真情之火;一件件并非惊天动地的事情,却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人们发出这样的呼唤:“如果人人都能像他们那样,我们的社会空气将会是多么的纯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将会是多么的美好!”
大家交口称颂的,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呼家楼液化气供应站。
      “我们再有理,也大不过用户的理。”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而呼家楼液化气站的职工们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又在后面加上了“食以火为先”。
为了给用户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呼家楼液化气站制定的服务标准是:100-1=0。就是说,100个用户中,如果有一个不满意,就说明工作没做好。液化气站长刘凤祯对此解释说:“用户们着急或是不满意的事情,那都是真的。我们再有理,也大不过用户的理。”
一天中午,一位名叫崔贵中的用户急匆匆赶到站上,劈头就问:“你们怎么把一个漏气罐换给我?我刚点火做饭,就起火了!”
大伙儿心想,出站的瓶子都是经过试漏检查的,怎么会漏气呢?“会不会是灶具、胶管、胶圈有问题呢?”话还没说完,这位用户便怒冲冲地说:“肯定是罐子的事,你们得给我换一个!”
站上的职工当着这位用户的面,挑了一个罐,再次试了漏,给了用户。老师傅马耀庭还是放心不下,从工具箱里拿了一个胶圈跟到用户家中。一检查,果然是减压器中的密封圈脱落,造成漏气起火。他当即换上新的密封圈,并教给用户紧急处理火险的办法。用户感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真是错怪了你们!”
尽管如此,这件事还是给大伙儿很大的触动:看来,光是在换气时试漏,并不能完全消除安全隐患。大家决定,建立制度,定期深入居民区进行宣传。短短数年内他们进行了100多场灭火表演,1000多次安全宣传,许多用户因此掌握了紧急灭火方法,关键时刻排除了险情。
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在这里变成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用户运罐的自行车坏了,怎么办?这里专门备有修车工具箱,站里的职工会主动帮助修理,他们还准备了小推车、打气筒、洗手盆、擦手巾、挂瓶钩等便民用具;用户送灶上站修理太不方便,怎么办?职工们就利用业余时间,主动上门为用户修灶;用户换罐不方便,怎么办?这里开办了送气上门业务,只要你打去一个电话,不管站上多忙,天气多么恶劣,他们准会抽出人力,迅速把气送去。
将心比心,呼家楼液化气站的职工们流下的汗水换来了收获。10年来,他们收到表扬信、表扬电话近千余次,用户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9.7%以上;全站共销售250万瓶气,没有发生一次用户安全事故,也没有发生一次服务事故和违纪问题。
      “让用户们的怄心气、别扭气到我们这里终止,把它们换成顺
    心气、高兴气。”
当初大伙儿也有想不通的时候:我凭什么对别人这样好?
10年前的一天,几位职工凑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到菜市场买肉,我说要买瘦的,他偏给我一块肥的。”“我去买衣服,挑了两件,售货员就给我脸色看。”“我跑过去上公共汽车,售票员早不耐烦了,一关门,把我的胳膊夹住了。”“我们在外面尽受气,却要在这里热情服务,图什么?”
原站长方国政把这些话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大家今天这么不痛快,咱们就开个会,把牢骚都说出来,别憋在心里。”
“牢骚会”还真是名副其实。大伙儿把平日所受的委屈一古脑全倒了出来。等大家讲完,方国政说:“大伙儿发了这么多牢骚,说到底,就是抱怨社会风气不好。那么,社会风气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是不是我们受了委屈,又把气撒在别人身上,社会风气就会好起来?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个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让用户们的怄心气、别扭气到我们这里终止,把它们换成顺心气、高兴气。我相信这样做我们最终是会受益的。”
这番话说得大伙儿心服口服:咱们就试着这么干吧!
但这也有难处。刚开始办理送气上门业务时,站里派岳长海到居民区进行宣传,有的住户竟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现在骗子那么多,谁知道你是干嘛的?一个住户硬要把他“押”到站里核实一下。给住户办好事还得不到理解,小岳满肚子委屈,但为了让住户放心,他还是情愿被“押”回来。得到证实后,住户抱歉极了:真想不到呼家楼站会这样为顾客着想!他赶回去奔走相告,许多邻居都办理了这项业务。
“当大家都习惯了冷漠之后,你的真诚与热情,也许别人不会立刻接受。但只要我们努力,总是能得到理解的。”多年以后,岳长海向记者谈起这件事,仍深有感触。
呼家楼液化气站有一条规定,不管受多大的委屈,都不能同用户争吵,站里为此专门设了“委屈奖”。这个奖从1993年设立至今,有100多人次获奖。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地净化着社会的空气。
      “用我的一颗心,去温暖全站职工的心,再用全站职工的心去温
    暖广大用户的心。”
这是呼家楼液化气站的领导们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正是他们十年如一日地恪守这一原则,才使液化气站成为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团体,成为社区精神文明的传播源。
液化气站的名气大了,服务区外的用户也不断打来电话,希望上门帮助修理煤气灶具。刘凤祯心想,站里的工作这么忙,让谁去都不合适,何况这还不是自己服务区内的事。怎么办?他决定利用休息时间自己去。
看见站长操劳的身影,站里的几位共产党员急忙打听,知情后,大伙儿决定:全站8个党员一起上,自己花钱买一套工具,每人负责一片城区,利用休息时间上门修灶。过了十来天,站里其他同志也知道了这件事,纷纷要求参加这项工作。就这样,大家在半年多时间里,为120多个服务区外的用户修好了灶具。最近,记者前去采访时,刘凤祯告诉我们,这样的电话现在来得很少了。而这分明是他带动职工忘我劳动换来的成果,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1989年以来,呼家楼液化气供应站荣获了北京市劳动模范集体、全国先进班组、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全国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团中央青年文明号、建设部“全国建设系统行业标兵”等荣誉称号。
(附图片)
上图为站长刘凤祯(右)在帮助来站换气的残疾人捆绑液化气瓶。
新华社记者宋连峰摄


查看完整版本: [-- 点燃真情的火焰——记北京市呼家楼液化气供应站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