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中亚古城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见闻之一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10月 -> 中亚古城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见闻之一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尹树广 1997-10-29 00:00

中亚古城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见闻之一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中亚古城塔什干
——乌兹别克斯坦见闻之一
本报特派记者尹树广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是座迷人的城市,那里有堪称“中亚之最”的阿赖“巴扎”(即市场),有古色古香的清真寺和中亚唯一的环城地铁。浓重的商业氛围,宽阔的街道和灿若繁星的万家灯火都使它成为中亚名副其实的大都会。
塔什干人口250万,是原苏联五大城市之一。千百年来,它与撒马尔罕、布哈拉和希瓦等古城一道,组成丝绸之路上的绚烂彩练,连接起东西方文明。置身熙来攘往的人流,你会感觉到塔城更像个热闹的“大工地”。时隔仅一年光景,城市中平添起一幢幢现代化的五星级宾馆和办公大楼,这一切无不体现出这座城市发展的勃勃生机。
与中亚各国一样,塔什干的商店里也是琳琅满目。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国产货较多,价格也便宜不少。虽说乌人均月工资只合30美元左右,但老百姓不存在温饱问题。假如再瞧瞧满大街飞奔的私人轿车,你便会赞同这样的说法:这儿的实际生活水平不能仅用基本工资来衡量。
乌兹别克斯坦历史悠久,人口又多,加之其总体经济水平在原苏联属中等,独立后乌坚持了一条有别于其他独联体国家的改革之路。谈到乌独立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深化市场改革研究所所长叶尔卡耶夫自豪地说:“自1991年独立以来,乌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保持了前苏联时期的水平;1994年底至今,经济增长率年平均达2%—3%,明年可望达到3%—4%。这在独联体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这首先应归功于卡里莫夫总统确定的经济改革模式,即国家是改革的倡导者,改革采取渐进方式,市场经济改革应具有社会属性等五大原则。”
他顺势举例说,不久前,为了控制日用消费品最高价格,制止个体商人哄抬物价和保持食品卫生,政府决定对白糖和食用油实行专营。从表面上看,国家加强对经济生活的控制似与市场规律不协调,但乌政府认为,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改革的目的是维持老百姓生活的稳定。
乌在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中取得了很多进展。据介绍,目前全国已有11万家民营企业,原国有企业的74%实现了民营化,其中包括股份制企业。值得一提的是,乌在短短5年多时间里成功建立起新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和石油加工工业。在著名的费尔干纳盆地,乌与韩国合资生产的大宇汽车不仅占领了中亚市场,而且还打进俄罗斯。日前,由法国、日本、美国和土耳其等国投资几亿美元建立的布哈拉炼油厂第一期工程竣工,乌基本实现了能源自给。
改革没有教科书可以照搬,叶尔卡耶夫所长在谈话中反复强调这一点。他说,市场经济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国家有秩序地管理”,改革政策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说到这里,他还笑着引用邓小平关于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的说法,称乌经济改革与中国改革有许多相似之处。
当然,乌经济生活中也面临不少问题,最主要的当属国家的货币政策不尽如人意。与哈、吉等中亚邻国实现货币内部自由兑换不同的是,乌依旧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两种汇率并存,官价和私价竟相差一倍多。记者刚到这里时,黑市上的苏姆对美元比价为144∶1,待两周后离开,比价已跌到150∶1。再比如,如果你入境时带进的美元数超过5000美元,就要向海关上缴2%。这极大地限制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
尽管乌经济困难很多,但人们对卡里莫夫总统制定的改革路线仍充满信心。民意测验显示,约68%的居民支持政府的改革政策,这说明乌的现行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是符合国情的,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
(本报阿拉木图电)
(附图片)
乌兹别克斯坦出产干果闻名中亚。图为塔什干“巴扎”中的干果摊位。本报记者尹树广摄


查看完整版本: [-- 中亚古城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见闻之一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