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西上游观远胸中度量开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10月 -> 西上游观远胸中度量开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江岸 1997-10-29 00:00

西上游观远胸中度量开

第10版(文化)
专栏:书香一缕

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读完《欧洲文化思旅》,你会觉得那是一个错误命题
  西上游观远胸中度量开
江岸
地理上的隔绝,使古代中国人认识欧洲时常常要凭借不少主观想象;文化的差异、“先生老是侵略学生”的事实,使近代中国人认识欧洲时要打上一些情绪的印记;解放初,西方对我们的封锁以及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敌对,又曾使新中国的人民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讳莫如深。只有到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才能真正以“平常心”去看那些发达的欧洲国家。陈特安的《欧洲文化思旅》(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以“平常心”去认识欧洲的创获之一。
该书以流畅的文笔记录了作者多年来在欧洲诸国采访的生动见闻。从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到一个时期的服装潮流,都在作者观察的视野之内;从首相到普通大学生,都曾是作者精心采访的对象;从股票交易所、高科技实验室,到莎士比亚故乡、滑铁卢古战场,都印上了作者深深浅浅的屐痕。
《欧洲文化思旅》有几篇是表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题的。《滑铁卢随想》在对现实的描写、对历史的追溯中,旁征博引,以不可抗拒的历史逻辑昭示世人:“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类似(拿破仑)这样的称霸计划,已不止一次被历史粉碎,而且将来也会被粉碎。”文章巧妙地借古论今,立意高远。
当然,停留在一般性议论层面的主题揭示,并不是陈特安常用的手法,他更喜欢在客观的叙述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的褒贬。《在丹麦同行家里作客》似乎颇不经意地写上女主人拉斯姆森夫人的一个误会:“把美中和平利用核能合作误认为是核武器合作”,而后又在对误会的解释中,表现了欧洲人民对战争的憎恶,鞭挞了当时超级大国不断升级的核军备竞赛。真可谓得“春秋笔法”之精髓。
或许是作者曾专门从事过发达国家经济研究的缘故,对西欧经济报道不仅驾轻就熟,而且有个性、有深度。例如,关于1990年第三季度开始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他不单先于国内各报,而且在英国政府正式宣布进入衰退之前,就作出了预测。他跟踪西方经济走势的一组分析文章,使国内读者、甚至从事经济工作的专业人员可以比较及时、准确地获得那次世界性经济衰退的缘起、发展、复苏的轮廓。《世界金价在这里产生》、《英国中等家庭的“苦斗经”》等从独特的视角展示欧洲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曾为刚刚步入市场经济社会的中国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对国外的教育、科技以及社会公德状况,陈特安更是不惜笔墨。《思旅》中有关科教的有16篇之多。《漫步剑桥》等一组文章介绍剑桥的历史、图书、科研及其管理,特别是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剑桥现象”,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陈特安的确是一位思考型的记者,套用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的说法,他是登山则思满于山,临水则思及于水:他游布达佩斯,却能不泥着于其作为多瑙河玫瑰的外在迷人,而是着眼于“她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具体事实、详细准确的数据证明“知识是民族真正的伟力”。他逛伦敦汉普斯特德希思林园,在追溯围绕林园毁与留的历史纷争的同时,突现眼前一对老年夫妇对林园一草一木视若至宝的情愫,以及一对情侣野餐后将草地上收拾得干干净净、“周围没有丢弃一张废纸”的画面。“伦敦人保护绿色的精神”令人感佩。
孔子曰:“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该书写莎士比亚故乡的游记《文豪不泯的光辉》等皆可当作美文来读。他的语言或绮丽、或真纯、或睿辩,往往随物赋形,毫不造作。即使是千字短文,他也能写得大开大阖,笔势纵横,舒卷自如,滚滚而来,逶迤而去。此外,作者还特别注意捕捉最有表现力的话语作为文眼:写英国女首相的丈夫丹尼斯·撒切尔用“陪衬丈夫”表现他“行为给人以光泽”的品德;写当时美、苏首脑会晤,有效地抓住采访对象所用的“大象打架,草地遭殃”的比喻。只要记住了这些话语,人们就不会忘记这些文章。
有人说,新闻作品只有24小时的生命,是易碎品,读完该书你会觉得那是一个错误命题。


查看完整版本: [-- 西上游观远胸中度量开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