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工地浪花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10月 -> 工地浪花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卢小飞杨良化 1997-10-30 00:00

工地浪花

第1版(要闻)
专栏:

  工地浪花
本报记者卢小飞杨良化
隆隆作响的巨型自卸卡车往来奔忙于三峡大坝工地,截至29日下午8时,三峡工程龙口距离缩小至40米。
在大江截流现场,这种巨型卡车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堪称卡车中的“巨无霸”。它在大江截流中功勋显赫。几番“磨合”之下,我们有幸成为最先登上这种工地“巨无霸”采访的记者。
爬上齐腰高的第一级悬梯,沿着10级阶梯的铁栅栏,记者小心翼翼地登上5米高的驾驶舱,这就是人们在电视上频频见到的那个大家伙。这种被建设者们称为“777”的卡特比勒巨型自卸卡车在三峡工地一共有20辆,它们和其它“小弟弟”们一起担负着龙口截流的重任。
“777”轰鸣着驶向混合料场,它今天的任务是为已经形成40米口门的上游围堰抛石加宽加固。被碾压得坑坑洼洼的路面使得这个庞然大物不得不跳起“迪斯科”。料场上,巨型液压装载机抓起10立方米的石料,轰然一声,倾倒石料的剧烈震动,几乎要把人从驾驶舱里抛将出来。记者惊愕地询问司机的感受,他平静地说:“惯了。”三斗两斗,卡车装满了巨石,重新驶向龙口地带。随着工地指挥员的小旗一挥,“777”将车背转向江边,液压操纵杆一扳,车斗稳稳升起,70多吨石料挟着呼啸,裹着烟尘,抛入江中,激起层层浪花。
我们分乘的两辆卡车的司机,都是“葛洲坝的儿子”,他们的父辈为葛洲坝水利工程立下过汗马功劳。43号车司机叫毛银辉,父亲为葛洲坝的建设献出了生命,他以两代人都能投身于长江水利枢纽的建设而自豪。面对记者,毛银辉一再说:“不要写我,像我这样的太多了。”31岁的张胜利开54号车,他来三峡工地4年开了4种车,先是17吨的“红岩”,接着是20吨的“北京”、30吨的“小卡特”,直到如今驾驭着世界上最先进的“777”。他说:“比起上一代人,我们使用的技术手段不知先进了多少,完成截流不在话下!”


查看完整版本: [-- 工地浪花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