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何日走出怪圈——茧丝行业复苏喜忧谈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2月 -> 何日走出怪圈——茧丝行业复苏喜忧谈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潘承凡 1997-02-28 00:00

何日走出怪圈——茧丝行业复苏喜忧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何日走出怪圈
——茧丝行业复苏喜忧谈
潘承凡
“茧子卖了个萝卜价”的愤懑尚未绝耳,被桑农愤怒地塞进灶膛的桑苗余烬尚未凉透,报端上又出现了茧丝产品价格上涨的报道。而且上涨幅度之大与上涨速度之快一样令人咋舌:A级厂丝每吨由14.5万元上涨到18—20万元,上涨幅度在30%左右,丝棉价格也上涨了10%以上。
虽然大多数人身在低谷时都坚信潮落自有潮涨时,但谁都没料到涨得这么快。这几年不少农产品就这样起伏波动着:多了砍,砍了少,少了喊,喊了种,种了多……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多砍少喊”的怪圈。如今,愁貌换笑容的茧丝行业从业者忙着抢购茧子,准备大赚一笔;政府则忙着制定新的价格政策,提防出现新的茧丝大战,如广东物价局规定桑蚕新茧每50公斤收购价为600元,上下浮动不得超过10%;而所有这些信号和举措,都将刺激桑蚕养殖重新升温。
茧丝行业如此快地复苏,无论是对于桑农,还是对于茧丝加工业,都是可喜可贺的好事。但是,那个循环往复的怪圈,它能悄无声息地把茧丝行业从谷底送到了谷峰,那么在下一个轮回,它会不会又把茧丝行业送入谷底?站在峰巅,望着那个恐难逃脱的谷底,又怎能不让人忧喜相接,喜去忧来?
谁来斩断这个怪圈?难道我们只能像以前一样束手无策,听任“多砍少喊”的怪圈反复肆虐?
这个困扰农业生产的怪圈看起来很邪乎,其实斩断它并不是不可能,关键是要找到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的总量平衡点,以此为根据布置种植、养殖生产。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做法值得参考。美国的市场供应和农业生产平衡点由农业部负责提供,具体做法是每年发布种植计划,农场主严格按计划行事;欧洲不少国家则由农协承担这一任务,比如马铃薯协会每年制定种植计划,并分配给每个会员,会员只要照计划种植,销售由协会负责,不必承担任何市场风险。
对于刚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的中国,事情就没这么简单。我们的农业生产领导部门,由于分工和角色定位,只抓生产不管市场;基层农业生产领导干部同样如此,抓生产轻车熟路,抓市场办法不多。农民种什么、养什么,缺乏市场参照;种出来、养出来能否卖出去,谁也不敢打保票;而且以中国之大、国情之复杂,发布一个全国性的农业生产种植计划确实很难。计划的总量平衡也许没出问题,可是常常出现地域性过剩,造成生产性浪费。
然而,难度再大,这一关也得过。现代化生产的一个标志就是以销定产,当我们在春天耕耘播种时,不知道市场有多大需求,不知道秋收时是收获喜悦还是收获苦涩,农业现代化如何能实现?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农产品生产上我们已经吃了很多“堑”了,再不长点“智”实在说不过去。有关部门不妨以茧丝生产为突破口,调整工作重心,找出茧丝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平衡点,以市场需求布置桑蚕生产。经验成熟后,推广到所有农业生产项目上去,彻底斩断“多砍少喊”的怪圈,使农业生产走上平稳发展的道路,也使可爱的蚕宝宝从此不再被倒进河里……


查看完整版本: [-- 何日走出怪圈——茧丝行业复苏喜忧谈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