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剑出巴蜀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11月 -> 剑出巴蜀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裕国 1997-11-29 00:00

剑出巴蜀

第7版(副刊)
专栏:开拓者的足迹征文

  剑出巴蜀
刘裕国
1985年11月,年仅二十一岁、从小就被革命老区大别山的山风吹打成皮肤粗糙黝黑的战士蔡伟素,自己也不太明白因为哪一条优点被领导看中,当上了成都空军被装厂厂长。第二天,小蔡到工厂转悠。这家简陋的被装厂,位于成都古柏蓊郁的武侯祠旁,总共只有二十四名军人家属和临时工,十一台老掉牙的缝纫机和一辆生了锈的人力三轮车。它像一匹瘦骨嶙峋的病马,在那里躺了二十多年。更要命的是:工厂纪律涣散,八点钟上班九点到,打个照面又溜掉。有的人甚至在上班时吵架打架。干不干,干多干少,工资每月照拿。
晚上,蔡伟素躺在招待所的木板床上,辗转不眠。他想,任何一个高明的骑手,都难驾驭一匹没有缰绳的马。制度,就是管理好工厂的“缰绳”。于是,他奋战两夜,写出了被装厂《工资改革方案》。首先从铁饭碗开刀,把生产定额、质量标准、原材料消耗等和工资奖金都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实行按劳取酬、责罚分明的原则。
但方案一公布,顿时引起“旱涝保收”、吃惯了“大锅饭”的军官夫人们大吵大闹。改革旧体制,打破不图上进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结构,是一种痛苦的裂变,阻力难免。蔡伟素把个人的荣辱乃至一切后果置之度外:“我是一个兵,无官一身轻,得罪了人,大不了回大别山种红薯去!”
第一个月分配额度兑现后,一个仅拿了二十元钱的军官家属被激怒了。她一脚踢开办公室的门,把钱往蔡伟素的办公桌上一甩:“这几个钱,够喝西北风!论年龄,你小子没我儿子大;论官职你是穿两个兜的,国家给我的基本工资,你凭什么不发够?”
蔡伟素不急不慌,随手拿起一把算盘,往那个家属跟前一坐:“骂人触犯劳动纪律,应当受罚!”
那家属骂一句,他拨动一颗算盘珠子:“罚款一元。”当拨到第六颗时,骂声消失了。
第二个月,这位军嫂改变了工作态度,她不单上班积极干活,还经常加班加点。月终,拿到一百三十元;又一月,挣了三百元。她找到蔡伟素乐呵呵地说:“你那个改革方案,我拥护!”
“改”字打头,“严”字镇山,给风雨飘摇的被装厂带来了生机,仅半年时间,就创下纯利六十四万元。这是被装厂开天辟地以来获得的首次大丰收。这匹从生下来就偏偏倒倒长达二十多年的病马,终于振鬃长嘶扬蹄跑开了!
不久,蔡伟素提升为干部,受成空后勤部的重托,在军办企业中,率先实行厂长负责制。有了决断权,他带领厂党委一班人,经过深入考察调研,从本厂实际出发,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被装厂的管理体制改革又深化了一步。1988年建立了全员风险抵押承包责任制;1990年建立了激励职工团结协作的“群体经营工作法”;1991年又实施了更高层次的“优化劳动组合”……被装厂经过几年的大刀阔斧的整改,脱胎换骨,雷剑集团诞生了!
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用人制度。
蔡伟素常引用曹操《求贤令》中的话:“唯才是举,我得而用之。”他心中始终装着一把用人的尺子,只要看准的人,经过一段考核就大胆使用,不受年龄、资历限制。在“雷剑”,二十岁出头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有好几十人,六十多岁的退休老工人当厂长、经理,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地不分“襄阳”、“南阳”,人不分正式工、临时工,能者上,庸者下,用人标准统一在事业上。
这些年,先后有三百余名缝纫、裁剪、设计、供销管理、机械修理、电子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人才来到“雷剑”一显身手。为了引进这些人才,“雷剑”累计付出了一百六十余万元。
科技开发部主任袁宇嘉,三年前,他身怀对计算机开发应用的才能到“雷剑”求职,通过试用,袁宇嘉的确身手不凡,于是很快让他担起了科技开发部主任的重担。1993年袁宇嘉奋战六个月,为“雷剑”设计出计算机管理系统,使“雷剑”的二十四个分厂、分公司和设在全国的十八个办事处的设计、生产、销售情况,可随时在成都“雷剑”总公司终端显现,因此,使企业精简掉百分之十五的管理人员。
有一年,厂供销科销售任务没完成,产品大量积压,科里几个人闹意气,不团结。蔡伟素到供销科摸了几天情况后,使出一招:从科长到推销员都可以直接向厂长承包。他这招目的是要选拔科长。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一遛真灵。一年下来,科长完成销售额三十多万元,而临时工陈启武却完成了八十多万元,还给厂里提供了几十条很有价值的信息。不久陈启武被任命为销售科长。
一位女工原来在一家旅游公司当导游,来“雷剑”后当一名推销员,一年完成销售任务近百万元,并建立了三十多个联系点。根据她的工作实绩,提拔她当供销处长。八个月任职证明她在组织岗位上运筹能力欠缺,蔡伟素决定她仍回到推销岗位。一年中,她竟完成一百三十万元的销售额,再次成为“雷剑”赫赫有名的“推销功臣”。
人才贵在发现,重在培养。
八年前,蔡伟素从广州带回一个见闻:先富起来的沿海人,可以不建豪华办公楼,不修舒适住宅,但必须建校兴学,哪里的门牌子醒目,哪里就是一所学校。蔡伟素从当年有限的资金中拿出七十万元,在市郊办起了技术学校。新工人入厂前,先进技校学习。在首批一百二十名学员开学典礼上,蔡伟素说:“企业的明天靠你们了!”“雷剑”一茬又一茬莘莘学子,在技校听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西南财大的教授们讲课,从服装ABC学起,努力攀登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的高峰。
送临时工、合同工进技校,有人想不通:“那是野鸟,翅膀硬了还不飞?”蔡伟素不以为然:“临时工、合同工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在厂一天就要培养一天。翅膀硬了也不怕飞,再飞,还不是在华夏这块土地上。”
这些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六百名学员成了“雷剑”的骨干,其中,临时工占百分之五十;送出去深造的职工中,临时工占百分之四十六。
如今,“雷剑”技校装备有现代化电脑教学设施,有每期培训四百七十人的师资教学能力,在西南服装教学界颇有名气。蔡伟素刚刚批准了一项投资九十万元的教学设施改造预算。他说:“到二千年,我们要把这所学校办成能取得大专教育资格、有千人教学能力的服装专业高等学府。”
在“雷剑”现有职工中,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一百九十三人,还有三百八十多人具有中高级职称,技术工人占百分之七十。拥有这样一支素质高、布局合理、富于创新和敬业精神的队伍,如同企业积蓄的核能,释放出来,威力无穷。
蔡伟素也不是没有“败走麦城”的时候。
1992年初冬,蔡伟素和他的助手押送着七万多套羽绒服装,顶着呼啸的寒风随列车从四川到了满洲里。
这批销往俄罗斯赤塔市的羽绒服装,是“雷剑”集团最大的一笔出口业务。蔡伟素踌躇满志,想到这批服装打入横跨欧亚的大国,将来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从列车上把物资搬到露天货场后,几位白皮肤高鼻梁蓝眼睛的俄罗斯人走过来了。其中一位领头的望了望堆成小山般的货物,竟兴奋地与蔡伟素热烈地拥抱。
谁知就在蔡伟素心里美滋滋的时候,一名查货的俄罗斯人突然大喊一声:“聂朵!”
“聂朵”即“不行”的意思。看着地上散落的几件不合格的羽绒服时,对方的脸色全变了,把抽查改为全货开箱,一件一件地细查,结果查出一千三百多套不合格。这些不合格的羽绒服,有的里面不仅没有羽绒,而且还是些旧棉花、细软的杂物和棕须!
原来,由于合同限期短,自己的被装厂赶不及,蔡伟素便把一部分产品分散给几个有业务关系的厂家去制作,也让他们赚点钱。虽然合作厂家送审了样品,但没想到他们竟弄虚作假。如果按照国际合同法,少说也要遭到对方二百万元的索赔!
“一颗耗子屎,坏了一锅汤。”眼看价值上千万元的国际贸易合同毁于一旦。
雪越下越大,把宽阔的货场变成一片惨白。
“输了理,但不能输掉志气和自尊!”蔡伟素痛苦地沉默了一阵,拿出打火机,“咔嚓”一声打燃火,把它扔进那堆可恶的伪劣羽绒服里。着了火的羽绒服,不一会便浓烟滚滚,烈焰升腾……
蔡伟素果断的举动,使对方感动了,他们不但不打官司,而且提出继续执行合同,收到多少货,就付多少货的款。想不到那把洗刷耻辱的火,竟烧出了双方贸易伙伴真诚的友谊。
返回成都后,蔡伟素刻不容缓地召开了办公会议,提出狠抓产品质量,以此为戒,永远不与那些搞假冒伪劣产品的人为伍。并指出产品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国家的声誉。
抓质量、抓科技,是“雷剑”挂出的两块醒目的招牌:“生产技术研究所”、“科技开发部”,一套运转灵活的科技体系在雷剑集团形成。从技术组织措施到生产现场管理,再到产品检查验收、包装发运,引进科技发明专利成果一百余项。科技兴业。他们自行研制的四季适用的航空皮服,以其款式新、质地好、设计科学的特色在中国皮革市场独领风骚,并被国家轻工部编入《世界名牌产品——中国分册》丛书,跨出国门。接着,又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提高产品附加值。今年已生产出第六代四季航空服,年年有新招,年年行销走俏。服装界同行说,一个服装产品能保持六年畅销不衰,实不多见,确属不易。
“雷剑”科技兴业的路子越拓越宽,产品已由过去单一的航空皮服发展到以“雷剑”为龙头的系列产品,“雷剑”、“四季”、“猛士”、“恬然”、“南国雪”等二十三种服装获各种科技成果奖四十二个。
1994年4月,蒙古乌兰巴托国际商工贸博览会群星荟萃,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服装大王”都在这里来展露风采。在数以万计的参展参赛服装产品中,雷剑集团的“雷剑系列皮夹克”以其新颖的款式、精美的做工、优良的质地压倒众多“洋货”,一举夺得金奖。1996年6月,雷剑集团在我国服装行业中最早通过国际质量认证,被国家列入信得过的免检产品。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公司产品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销售最红火的时候,上百家商店住满了招待所的几层大楼,排队等着要产品。再建厂房,再添机器设备,再培训职工扩大生产吗?谈何容易。蔡伟素早有调查,巴山蜀水是皮革的出产地,这些年来,各地皮革工厂纷纷成立,但生产却很不景气。这位穿军装而不拿枪的军人,心里升起一个大胆的念头:何不把“各路诸侯”组织起来,变成“集团军”作战?一个有二十四个厂家参加的“中国雷剑企业(集团)总公司”随着改革的涛声诞生了!祖国大西南在开放的浪潮中出现了一个军地携手联营,走集团化、集约化道路的新型企业,并很快显示出了它那强大的生命力。蔡伟素带领集团公司,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企业发展新思路,根据各成员厂家的技术优势,有计划地开展从原材料加工到纺织、印染、各类皮革制作的多种生产经营项目,通过多渠道加大投入,加快产品综合开发的步伐。集团公司成立四年来,二十四家企业的产值提高百分之三十六,资金回报率提高了百分之十点五四,利税分别提高了百分之十九和百分之十七点五。为使“雷剑”这只航船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劈波斩浪,蔡伟素提出了改造“雷剑”的新设想。第一战,建立“紧密型”企业,把被装厂所属的五个分厂以股份制企业形式独立出去,扩大自主权;第二战,改造二十四家“松散型”企业,落实“参股”、“控股”制,这样一来,原来由二十四家企业组成的一艘大船结构式的企业集团,就变成了有二十四艘战舰组成的“联合舰队”结构形式的企业集团。企业界人士说:“这在四川盆地是个创举。”紧接着,雷剑集团又采用国外商业领域中少环节、多层次、低成本的“连锁店”的做法,在全国增设了十一个办事处,利用国家流通的主渠道在各老少边区建立了一大批销售网络,占领了广阔的市场。雷剑集团基本实现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社会化大流通相匹配,创造了规模效益,产品销售额半年就提高了百分之十一点四。去年,在较短的时间内,“雷剑”陆续在东北黑河、内蒙古的满洲里、西北的乌鲁木齐、西南的畹町、瑞丽,新开辟九个销售市场,并拓宽了与独联体、日本、泰国等国际经济贸易的路子。
按经济学家的见解,雷剑集团已经从产品运作提高到资本运作的层次,它将产品经营的优势转化为资本经营的成果,进而带来产品经营上的更大优势。
如今,雷剑集团拥有七千员工的阵容,以纺织服装、皮革制品两大产业为支柱,下有服装、制革、印染、化工等企业,并拥有强大的第三产业组织,1994年被评为“中国明星企业”,蔡伟素也入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


查看完整版本: [-- 剑出巴蜀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