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校舍、教堂、古堡、钟塔、剧院、博物馆聚集在这里,观光者蜂拥而至,每年达二百五十万人。在无孔不入的现代商业势力的进袭下,它居然一直能保持古城的魅力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11月 -> 校舍、教堂、古堡、钟塔、剧院、博物馆聚集在这里,观光者蜂拥而至,每年达二百五十万人。在无孔不入的现代商业势力的进袭下,它居然一直能保持古城的魅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叶廷芳 1997-11-30 00:00

校舍、教堂、古堡、钟塔、剧院、博物馆聚集在这里,观光者蜂拥而至,每年达二百五十万人。在无孔不入的现代商业势力的进袭下,它居然一直能保持古城的魅力

第4版(副刊)
专栏:海外艺苑

校舍、教堂、古堡、钟塔、剧院、博物馆聚集在这里,观光者蜂拥而至,每年达二百五十万人。在无孔不入的现代商业势力的进袭下,它居然一直能保持
  古城的魅力
叶廷芳
早就听说,奥地利的茵斯勃鲁克是欧洲最美丽、也是最有活力的小城之一:仅在六七十年代的十二年内,就先后承办过两次冬季奥运会,而她的人口只有十三万(其中大学生有三万),单凭这一点,这个位于阿尔卑斯山心脏谷地、通向南欧要道上的城市,就足以令人神往的了。碰巧今秋一个被邀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在这里召开,使笔者得以一睹其风采。
这个城市新、旧部分仅一街之隔,泾渭分明。旧城位于北边,紧贴着阿尔卑斯山之麓,一条名叫“茵河”的激流从山脚下划过,一座九十米高的桥梁(古德语叫“勃鲁克”,“茵斯勃鲁克”的城名即由此而来)把城市的南北中轴线延长到北岸,于是也就把部分居民带到对岸的山坡上。笔者下榻的饭店正好位于这条中轴线的最繁华的步行街上。放下行李就把整个旧城匆匆浏览了一遍,一个个扑面而来的信息丝毫不带那豪华的现代商业气息,而是充满古朴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氛。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很难相信,在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城郭范围内,有这么多密集而壮观的文物景点:古老的大学校舍(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别致的皇家宫殿、宏伟的教堂与古堡、高耸的钟塔与圣女柱、庄严的凯旋门与剧院以及众多的博物馆。后经一一“细读”,更为它们的丰富与辉煌而惊叹不已。无怪乎一批批肤色不同的观光者穿梭如织,每年平均达二百五十万人之众。
这个古城给我印象最强烈的是她的建筑景观,倒不在于它的数量和规模,而在于它的风格之多、之全,堪称欧洲建筑史博物馆。你看罗马式的、中世纪式的、哥特式的、文艺复兴式的、巴罗克式的、罗珂珂式的、新古典主义的、青年风格的……它们不仅见之于那些大型建筑物,而且也见之于一般的市井建筑。就在我每天出入的这条步行街上,除了个别的华丽的巴罗克式民居建筑外,哥特式的占了优势,就连街道两厢的拱廊,都是由一个个哥特式特有的尖拱贯穿的。而这条街、也是这个城市的一幢最招徕观众的建筑物当推街北尽头的那座“金屋顶”,它其实是一幢哥特式旧王宫大门上的悬楼,它宽约四米,高约十米,挑出一米左右;雕刻精致,造型美观,尤其是那两米多高的竖瓦顶金光灿灿。
茵斯勃鲁克原是个要塞,后成为梯罗尔州的首府。由于人杰地灵,交通便利,十四世纪末受到马克西米连一世皇帝的青睐,不久他干脆把皇宫从维也纳迁到这里,遂使这个城市的建筑气派迅速改观。但从艺术价值而言,得把注意力转向皇宫旁边那座表面最不起眼的“宫廷教堂”,精确地说,教堂内的藏品,其中马克西米连一世的墓建被认为是德语区文艺复兴式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它包括教堂中殿两旁那二十八尊蔚为壮观、艺术精湛的青铜像(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先贤)、位于教堂中心那座衣冠冢四壁上的绝妙浮雕以及其他一大批远近闻名的艺术杰作,它们都是文艺复兴盛期包括丢勒在内的两代欧洲杰出艺术家八十年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一个小教堂内竟荟萃了这么多艺术瑰宝,实属罕见,令人振奋不已。
置身于茵斯勃鲁克既是一种浓烈的艺术享受,又经受着内心不断被追问的苦痛:是什么神威使这座古城在无孔不入的现代商业势力的进袭下,依然保持着自己完整的历史面貌和尊严,而让那些商厦、“广场”什么的始终不敢近前?


查看完整版本: [-- 校舍、教堂、古堡、钟塔、剧院、博物馆聚集在这里,观光者蜂拥而至,每年达二百五十万人。在无孔不入的现代商业势力的进袭下,它居然一直能保持古城的魅力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