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川南悬棺之谜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11月 -> 川南悬棺之谜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杨全新 1997-11-30 00:00

川南悬棺之谜

第4版(副刊)
专栏:

  川南悬棺之谜
杨全新
在四川南部地区的一些悬崖峭壁上,散布着许多悬置的棺木,此独特景观每年吸引着数十万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探奇。古人是如何将这些棺木放置到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悬崖上?又是哪个民族所为?经过文史专家们近年来的不断探求,这些曾长期蒙在人们心头的谜团已初步揭开。
悬棺主要分布在川南的珙县境内,计有二百多具,在筠连县、兴文县境内也有零星分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悬棺均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陡峭的石灰岩壁上,脚下河水清澈,壮美的山色倒映在水中,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卷。
经文物工作者考证,悬棺基本为晋代至明代中叶棺木,放置方式分为木桩式(放在木桩上)、崖墩式(放在崖墩上)和洞穴式(放在天然或人工的洞穴中)几种,其中以木桩式为主。悬棺离地面高者达一百五十米,矮者十米,一般三十至五十米。那么,在科技很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将棺木放置到悬崖上去的呢?
对此,专家曾有几种推测。一种意见认为,古代这里曾有水位很高的湖泊,人们乘船将棺木放置到岸边的山壁上,后来湖泊消失,遂成悬棺;而另一种意见认为,人们在山下堆土成丘,将棺木放置到山崖上后再将土堆移走;还有一种意见则认为,棺木是人们抓着山上茂密的树木攀援上去放置的。但经过反复考察,这几种说法被先后否定,因为地质勘探表明,这一带古时并无湖泊痕迹,而堆土成丘工程量太大,古人难以完成,至于抓着树木攀援之说亦难以成立,因为石灰岩上基本不长树木。四川省宜宾市文化局的丁天锡经多年潜心研究,认为棺木是古人通过在悬崖上修栈道放置的。
据丁天锡介绍,考古工作者在悬棺周围的崖壁上发现了许多排列有序的桩孔遗迹,如果将木桩插入这些孔穴,再在木桩上铺设木板,便成为一层层高低不同的栈道。由此推断,古时人们先从崖顶把人吊下去,在悬崖上凿穴打桩,铺成栈道。然后,人立其上,在选定的置棺之处凿孔打桩或凿洞穴,再将棺木由崖顶上悬垂而下,由站立在栈道上的人扶上木桩或洞穴内。丁天锡认为,起初人们只是利用悬崖上的天然洞穴及崖墩放置棺木,但因洞穴和崖墩有限,于是开始在悬崖上开凿洞穴,后又发展到更为简便的插桩悬棺,从而有了修栈道之举。
那么,悬棺又是何人所置呢?在我国,川南悬棺又长期被称作“人悬棺”,但新的考证结果表明,悬棺系僚人所置,而非人。
丁天锡说,文物部门1978年曾开悬棺十具,其殉葬品皆为明代。1984年文物部门又开悬棺三十具,殉葬品亦多为明代,少数为宋代。经考证,宋至明代悬棺所在区域先为汉人与僚人杂居,以僚人居多。后来,该区域又为彝人占据,为彝僚杂居,但彝人风俗为火葬,悬棺显然非彝人所为,棺木内的妇女裙装也证明非彝人服饰。元代学者李京所著《云南治略》中曾有“土僚蛮,在叙州南,乌蒙北(即今珙县一带)皆是。男子及十四五,则击去两齿,然后婚娶。人死,则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巅岩之上”。而开棺考证结果表明,棺内成年男子犬齿皆被打掉,妇女儿童则牙齿完好,与李京所述僚人习俗吻合,由此可以断定,悬棺系僚人所为。此外,1978年开棺时,文物工作者曾在棺内发现一双筷子,上面刻有“阿旦木”三字,“阿”为僚人姓氏,此亦为悬棺主人乃僚人之一佐证。
目前,川南悬棺为僚人所置已为学术界所公认。然而,有专家认为,僚人乃僰人的一支,对此,学术界尚有分歧。还有,僚人又是如何在我国消亡的呢?这些围绕悬棺的待解之谜,专家认为尚需进一步研究。


查看完整版本: [-- 川南悬棺之谜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