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成就与期望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12月 ->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成就与期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起林 1997-12-31 00:00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成就与期望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成就与期望
刘起林
农村题材小说在九十年代后期再次受到关注,是与“现实主义冲击波”紧密关联的。刘醒龙、何申、关仁山、谭文峰、向本贵等作家,素描转型期农村艰难世态的中短篇小说,由于生活内容的真切细致和价值、情感态度契合当下国情,得到广泛的肯定,他们“回到生活本身”的创作抉择,是对私人化、技术化、形而上学化、历史化等创作倾向的反拨,但同时,我们又对这类农村题材小说抱着更进一步的期望。
当前农村题材的创作领域,既有《分享艰难》、《九月还乡》、《穷人》这类刻画转型期艰难世态的小说,也有纵览乡村文化百年沧桑的鸿篇巨制,如《缱绻与决绝》、《梦土》等,还有把中国乡土人生作为民族乃至人类文明的一种生存形态进行考察和品味的作品。综观同一领域的三类作品我们即可发现,目前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确实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思想艺术成就,对作品的细分解读可以更有助于把握其得失与走向。
从艺术境界看,农村题材小说呈现出时下生态和文化形态两种类型。表现时下生态者,抓住当今农村具有普遍性的“老大难”问题,用坦诚而充满体谅的笔调,揭示了处于矛盾网络中的芸芸众生的社会状态,还从农村基层管理的角度出发,肯定了干部、群众在艰窘无奈中勉力前行的人生姿态。这类作品以题材的敏锐捕捉和表现的翔实引人入胜,有力地显示出生活本身的丰富深刻与魅力,但在这朴素直观的“经验话语”背后,我们不免对之有更深一层的追问和期待:穿透具体而富有现实性的生活实感层面,我们能否看到更加深邃的时代精神底脉,一旦目前种种“老大难”现象在人们生活中不再成为“焦点”问题,对这类作品的阅读兴趣是否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表现文化形态者着力追求生活图式的经典性,并为此滤去了许多创作主体认为非经典性的元素,这种初看也颇似生活混沌形态的艺术境界,实际上是以作家对历史和人生的精神体验为底蕴而高度程式化和形式化了的。对抽象的形而上指归怀有深厚兴趣的评论家认为这类艺术境界更贴近艺术本体,更具有精神深度。然而,作家怎样才能摆脱精神体验个人经历的痕迹而使其重心落到人类社会的历史大背景上去呢?又怎能保证自己提炼敷演并加以强化的艺术图景确实具有丰厚的底蕴而不是故弄玄虚呢?这类方向的作品,常常一旦进入表现当前生态的部分,则都出现了生活实感和趣味既不浓、精神文化蕴蓄又不厚的问题。如何把认同当今国情,追求朴素的直观倾向和注重艺术意味、寻求形而上的文化思考这两者结合起来,是当前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又一课题。
作家价值支点的选择,同样存在矛盾和困难。在良心、人格之类的道德原则和要致富、要发展的生存原则之间,刘醒龙一类作家的所谓“公民叙事”,追求的实质上是两种走势之间的“磨合”,然而,历史与道德的二难选择是人类自古以来未能解决好的问题,通过文学的叙述是无法直接“解决”这一“磨合”问题的。一旦走出这种事实上无法实现的“磨合”立场,反映时下生态的作品则会出现价值支点的偏颇,一时的历史态势中就缺乏统率驾驭能力的价值基点,能否具有长久的思想文化意义是值得作家思考的问题。这类作家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观念转变,而是价值基点提升的问题,要想透辟而辩证地把握它,只有寻找更高的视点。那么,怎么去寻找这样的视点呢?可引作参照的,则是体察文化形态的作品的价值基本点。《年月日》情韵浓郁地展示了生命延续的苍凉与辉煌,《缱绻与决绝》则通过表现农民对土地的文化心理及其变异,揭示了中国农民的生存依托。总体看来,它们的价值支点是精神主体的生命体验和生存追求,是对生存作审美性观照的结果,但如何找到历史与道德、审美与功用之间的契合点,从而使作品既不失时代生活内容的丰满,又不失价值基点的高远,就成为摆在农村小说作家面前的紧迫问题。
作家们在艺术境界创造和价值立场选择方面的困惑,与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心理结构是紧密相连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圈子内的农村题材小说家,大都正在社会的基层连泥带水地滚爬着,深味当下平民生存的艰窘性与复杂性,深味平民生存常规的实在性与有效性,他们在生活原初状态滋养下形成的深层心理意向深远地影响着他们的创作倾向。同时,由于文化结构的特点和精神的特定观察视野,他们在作品意蕴上也有自己的特定追求。另一方面,表现文化形态的作家多半已有相当的创作成就,再劳苦身心去亲历社会基层的人生对他们已有相当的距离,难以彻底改变既成的精神心理结构,这样,他们与农村当下生态实际上处于一定的疏离状态。
不过,理论认识和精神心理的偏颇并没有从根本上阻止创作实践朝着势所必然的正确走向发展。目前,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将各类小说的优势兼容互补的优秀作品。刘醒龙的《爱到永远》和向本贵的《苍山如海》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两部长篇小说都选择了修建大型电站所带来的影响这样一种重大而时新的题材,其艺术图景从整体上看也可归入表现时下生态的范畴。《爱到永远》从主人公在爱情沧桑中表现的人格光辉里,开掘出极可珍贵的文化价值元素,并将它与时代的功利追求相碰撞,思想基点出现这种提升,丰厚了作品中的文化蕴涵。《苍山如海》较为完整地表现了一个县移民过程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顾全大局、开创社会主义大业的历程中所承受的艰辛和痛苦。在这一层面之下,它深刻细致地揭示了在生活巨变过程中中国社会基层群体的生存发展潜能和素质,呈现了当今中国传统美德和现代法理有机融合的时代优势。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发展,需要的是合众家之长,追求整合性、兼容性,只有这样,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才有可能在农村题材小说家手中诞生。


查看完整版本: [--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成就与期望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