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瞩望土地书写农民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12月 -> 瞩望土地书写农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赵德发 1997-12-31 00:00

瞩望土地书写农民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作家随笔

  瞩望土地书写农民
赵德发
我是农民的儿子,出生在鲁东南的一个山村。小时候只知道自己生在庄户家庭,长大了还要做庄户,所以对自己不太重视。长大了,如果不是后来当上民办教师,让我的生命之轨转向另一个方向,那么今天我很可能是一个因为身小力薄而种不好庄稼的庄户汉子。
是教师生涯改变了我。是重又捧起的书本慢慢拂去蒙眼的黄土,让我开始审视眼前的土地和这土地上的人群。后来有些零星感悟,我便在工作之余写起了小说。开始写得挺难,不知怎么写才好,逮着啥写啥,土法洋法都试过,到头来心中一片茫然:这么写下去到底有多大意思?我这一生是押给文学了,那么写什么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呢?
我不由自主地又将目光投向了土地。我此时才体会到能引起我最为持久、最为深沉的创作冲动的还是土地和农民。这种创作取向是由我的血质决定的。而就在这时,我发现我们正处在一个最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存在了几千年的中国农民,目前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随即萌发了一个很大的野心:我要用三部长篇小说也就是“农民三部曲”的形式,全面而深刻地表现农民在二十世纪走过的路程,写一写他们的苦难与欢欣、他们的追求与失落。
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把审视的目光放得更为久远一些,也就是说把我们所了解的农村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去认识、去表现。从当今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寻求文学的着眼点。我们这代作家生活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着这个进程,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农村生活的宏观与微观景象,并用我们的作品准确、恰切地反映这场巨变。人从来都是历史中的人,写好了历史中的人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文学的使命。一部长篇小说,可以用它较长的跨度来表现历史中的农民和农民在历史中的变化。即使是只用中、短篇去描写一个生活片断,恐怕也不应少了历史眼光的观照。倘若如此,我们的作品也许会有更多的意义。
前年我因为创作的需要,重读了一部分前辈作家在“文革”前写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阅读中,我一方面被它们写人记事的鲜活生动所深深折服,一方面也为作品偏离生活本质的倾向感到惋惜。这些作品言之凿凿的立论,在今天已经被历史无情地否定了。我们今天当然不能去苛求前辈,但我们还是为这种对生活本质判断失误从而损伤了作家的艺术灵光的事实深感遗憾。这在文学史上是个深刻的教训。好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今天在中国大地重放光芒,这在我们来说又是一个幸运。然而现今一些作品只是停留在表面化描写上,只满足于讲出一个个故事,然而它们或开掘过浅,或偏离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已成为当代作家必须练就的基本功。在允许并鼓励表现生活本质的时代却把握不住生活本质,这只能责备我们自己。
究竟是什么在影响着农村?是什么在主宰着农民的命运?农民的物质生存,农民的精神形态,农民在整个社会格局中的地位,农民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还有许多作家孜孜探究的人性——中国农民的数量占到全人类的六分之一,他们所表现出的人性,大概对于认识整个人类也大有裨益呢!……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实在太多太多,逼着我们不得不认真读书、学习,不得不做认真的理性思考,以求得向本质的接近、再接近。
当然,理性思考最终代替不了创作。就小说而言,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无疑是人物与故事。从我刚出版的“农民三部曲”之一的长篇《缱绻与决绝》的创作中,我深深感到,我们还是不能忘记:人,是历史的人;故事,是反映了生活本质的故事。写出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并努力将其写得生动一些,好读一些,这大概应是我们所追求的。


查看完整版本: [-- 瞩望土地书写农民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