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人能胜天 南刘村互助生产纵断面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47年09月 -> 人能胜天 南刘村互助生产纵断面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庄 1947-09-19 00:00

人能胜天 南刘村互助生产纵断面

第2版()
专栏:

  人能胜天
 南刘村互助生产纵断面
李庄
邱县南刘村互助生产四年,打败敌祸战胜天灾,今年可望达到耕三余一。这段不长的历史中,充满贫苦农民艰忍卓绝,百折不挠的斗争故事。
这是一个贫瘠的村庄,三面环沙,一面是洼地,旱、涝、刮风都不能收。老百姓叫作“飞沙薄地”。全村原有五百二十五口人、二千六百三十九亩土地、四、五户地主几乎占有六百八十一亩好地的百分之六十,贫农和赤贫基本没有一亩好地,生活是很苦的。
三十一年天旱,未能种上麦子;三十二年天旱,没有种上秋庄稼,后来种上一些晚苗,又被雹子打了,人们开始因饥饿而死亡,秋天霍乱流行,死人更多,幸而没有躺倒的则大部逃亡;到三十三年春天,全村剩了四十个人。
共产党紧急号召与领导群众“互助生产渡荒”,三十三年春天也是灾荒最严重的时候,民主政府的区长到了南刘村,领导群众成立了一个长工队,两个短工队,开始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互助生产。
长工队七个人,都是极贫的光棍汉,政府每天贷给一个人两斤粮食吃,种籽也是政府贷的。互助采用“兑地”的办法,每个人把自己的土地都积起来,以土地最多的一人为标准,地少的从全村的荒地中补足标准数,一共种了二百一十亩。灾荒前,全村有七十个牲口,这时候一个也没有了,种地只能人拉犁,七个人伙吃大锅饭,白天生产,晚上四个人磨谷子面、两个人到地里挖野菜、一个人作饭,两个短工队共有十几个人,都是家中情况比长工队稍好些的,政府每人每天贷给一个人二十八两粮食,参加者以这些粮食配上自己贴补的一些,在自己家里吃饭,“兑地”和耕种的方法,都与长工队相同。
敌人在端午节开始大“扫荡”,强迫南刘村“维持”。共产党支部领导群众和敌人坚持斗争,没有被敌人拿走一颗粮食,下种在“扫荡”中继续进行,敌人离他们很近了,放下农具背上种籽就跑,转个圈子回来再种。
苗子长到尺把高,突然发生蝗虫,早苗一晌而光,人们的情绪一度沮丧。共产党号召农民们再接再厉,“补种救命”求生的意志和党与政府的援助,使农民们重新坚定起来,打蝗虫吃蝗虫,进行第二次抢种。
政府又领导组织运输队,以红利救灾,长工队抽出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运输,除了他自己的吃喝,红利归队中分,他的地由其他六个人代种。萌芽的农副结合就此产生了。
这一年秋收不坏,长工队、短工队都是平均分粮,不等价是很显然的,但是一两个人不能种地,非集体拉犁不可,为了渡荒活命,农民们来不及与不可能想出记工、折工的办法,互助的力量却很明显的看出来了。
秋后,村里买了九头牛,有些是长、短工队的成员伙买,有些是地主自己买的。县里召开劳英会,南刘村长工队获得模范队的称号,奖了一头大肥牛。
十月十四日,威县敌人突袭南刘村,将耕牛及仅存的衣物全部抢去,农民们有了前一段集体奋斗克服困难的经验,没有被敌人吓倒,仍然坚决不“维持”,民主政府就贷给每一个人五十斤绿豆作本钱,开了七座粉坊,人吃豆渣,卖粕粉赚钱,对南刘村渡荒过冬起了决定的作用。粉坊由工队经营,卖了钱伙分,农副彻底结合,成为南刘村互助运动的一点特点。直到现在,仍没有单搞农业或副业的互助组。
冬天逃荒在外的人陆续回来,全村有二百零八个人,饭里米渗糠,但是可以吃饱了。
三十四年春天,农民们向地主减租减息,收回二百多亩土地,一千多斤粮食,特别是收集了六十多亩麦苗地,胜利加胜利,饱受熬煎的农民们兴奋极了,在斗争中建立了包括二十二个人的农会,分果实不按问题,是穷人都分,赤贫分的多些。
人多了,长、短工队分散,成员们自找对象,成立互助组。大家都是过来人,靠互助救了命,现身说法,比较容易打通其他人的思想。这时村里还没有牛,种地就得人拉犁,还是非互助不可,一下成立了七个组,长工队里的七个人在每个组中分了一个,到今天这些人还是互助的骨干,这批人当中,产生了邱县第一名劳动英雄袁兆林。
按照过去的办法,互助了一段时间,有些人就嚷嚷开了:“某人缺了工,将来一样分粮食,不公道,不行!”大家都感觉到了这个问题,一时成为村里议论的中心。有些人就说:“这不怕,谁作几晌给他记上帐,将来照帐分粮。”袁兆林吸收了这个意见,和自己在劳英会上吸收的其他地区经验对照起来,先在自己组里实行了记晌法(记帐法),谁到一晌给谁记一小工,看他的地用了多少工,他在组中作了多少工,将来长得短补。记帐法增加了互助生产的机动性,谁有要紧事情,一定要误一下工,可以向组长请假,不致感到拘束;多作了工的得到粮食,也不吃亏,其他组看着这个办法好,十几天后都采用了。
这一年,麦、秋两季丰收,牲口增至廿八头,人们已不吃糠,但是还得吃豆渣。种麦时,有些人对记帐法又提出许多意见:“我不识字,别人上花帐,我不知道,光怕有点问题!”“我的把式好,某人一晌怎么能顶我一晌?有点不公!”袁兆林看着这个问题,大下工夫用脑子:“看怎么能对大家都有好处?”有时间就和大家拉扯这个问题,学你这一点学他这一点,最后创造出工票制,细密的规定折工办法,人按劳力强弱、技术好坏,由大家评议出顶工分数,进步了可以增作,这种活不行作那种活很好时,可以改变。牛与人变工犁地时,牛工贵牛分订得高些。锄草秋收时,人工贵人分订得高些。地远草多的地所用工数,比地近草少的多些。副业、盖房、作衣服………都按照农村习惯订出具体分数。战勤、代耕都在互助组中解决,同样顶分。
工票由组员自己保存,作一工给一票,手续简便,不识字也不会受骗。这种工票办法,和其他地区成熟的计工、折工办法基本上一样。最后解决了等价与麻烦的问题。南刘村一直应用到今天,还没有发现有什么缺点,具体表现在农民们都喜欢他。
这年冬天复查,又斗倒一户地主,农民们收回一座油房、一座房子和五十多亩地。
三十五年,仍有人陆续回来,全村增至九十四户,牲口渐多,已经不用人拉犁了,种了两千七百亩地(比灾荒前增加一些,是买了外村的)。不幸,麦季收成不好,秋苗又被水淹了,只有三、四成收,粮食不够吃,到冬季集中全力搞副业,增加三个粉房,两架弹花弓和一座磨房,农民们自动节约,豆渣成为主要食品,省下粮食购买耕牛,支援农业。
秋冬揭土地改革,最后斗倒残余地主,几户封建富农也割掉尾巴,农民们又收回房屋十七间、土地六十二亩和许多家具、树木,每个人最少填平到四亩半地。
象雪球打滚一样,互助组在去年一年中,发展到十二组,全村绝大部分劳力都参加了互助。
三十六年正月里,乘农闲整顿互助,把去年的帐目总结算一下,欠粮的最后还清。历史的原因和科学的工票法,使农民们都深刻的认识到互助的好处,谁也愿意继续互助下去,但是有些人觉得不对心思,村干部和劳动英雄们懂得“狗对毛皮人对眉眼,心投意合能长远”,在其他问题都解决以后,“对心思”就更重要了。谁都知道“说得来,什么都好办”,于是提出“自由结合”、“自由跳组”,由群众选出十个正派有威信的劳英和积极分子作旗号,通过他们串连找对心思人,酝酿串连了五天,结成十二个组,全村全半劳力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到了互助组里,农副业仍然完全结合,妇女们在男人影响下,也发展到十个纺织组。
村里又建立了生产委员会,订立了按家计划和全村生产计划,各方面的互相配合,更趋协调。
今年耕牛增加到三十五头,比灾荒前仍少几乎二分之一。先旱后涝,谷子种了两遍,地比灾荒前多了,劳力少了,每个劳力平均要种三十二亩地,从自然条件上说,一切还不如灾荒以前,就是因为全面组织起来,不但省出数目相当庞大的战勤劳力,还把所有秋苗都多锄了一遍到两遍。五个月副业赚红利五百七十六万余元,买成粮食,够全村吃一百一十五天。肥料在平原特别在灾区是个大问题,南刘村今年集中精力在粉房集粪、买牲口集粪、用灰土和青草造粪,所积肥料已达二千二百七十车,几合每亩一大车,远远超过现有的一般水平。


查看完整版本: [-- 人能胜天 南刘村互助生产纵断面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