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警惕现代“卖官鬻爵”现象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1月 -> 警惕现代“卖官鬻爵”现象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桂东黄文 1997-01-31 00:00

警惕现代“卖官鬻爵”现象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剖析与思考

  警惕现代“卖官鬻爵”现象
桂东黄文
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上的腐败现象,为害最烈的是吏治的腐败。由于卖官鬻爵及其带来和助长的其他腐败现象,造成‘人亡政息’、王朝覆灭的例子,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屡见不鲜的。”孰知就是这种封建社会中“卖官鬻爵”的腐败现象,却发生在今天我们执政党的少数党员干部中,他们无视党纪国法,竟经营起买官卖官的生意。其危害之烈,已经严重损害了我们党的健康肌体。
      买官卖官之风沉渣泛起
金钱开道,贿赂选票。为了能在换届选举中弄个一官半职,不惜投入血本,广施“恩惠”,这是当前一些心术不正者求得仕途的一种手段。1995年12月,四川省叙永县赤水镇人代会选举前夕,原副镇长朱仁和镇农办主任王德文,二人都想借选举之机“进步”一把,一个想谋镇长的位置,一个想挂个副镇长的官衔,“官”味相投,一拍即合。于是两人凑到一起,密谋出一个用钱买官的计划。选举的前三天晚上,朱先将该镇的一位人大代表叫到王的办公室,开门见山,说明意图,并当即“意思”200元钱。随后,朱、王二人又连夜顶风冒雨分别“走访”了几个村的6名代表,各“意思”200元。同时又委托他人打点了另外几个代表。两人先后向该镇18名代表共行贿3350元,结果朱仁如愿当上了镇长,王德文一票之差落选。当然多行不义必自毙,一场闹剧之后,朱仁只当了4个月的镇长,便与王德文一同被绳之以法。
以价定“职”,量“钱”授衔。有人将目前买官定量为“1000元报个到,5000元挂个号,1万元给个乌纱帽”。目前少数卖官者,已十分精通“卖官”之道。江西省广丰县县委书记郑元盛在卖官上可以说是有点“商业信誉”。该县某乡的一位头头张某想到县里的实权部门当局长,此人深知要想得到好的职位,必须得出好的价钱才行,于是“开盘价”就给郑送去1万元。郑一看够分量,不是“挂号费”,于是便在一天之内连续召开四次书记碰头会,研究安排张某的工作,前三次每次议定后,都由郑打电话征求张某的意见,张自恃出了大价钱,大言不惭地表示不满意。郑觉得对方出价够份儿,官给差了有失自己的信誉。于是当天晚上又召开第四次书记碰头会,加班加点,一直开到第二天凌晨2点多钟,最后大家实在熬不住了,便对郑说:“你说咋办就咋办。”结果在郑的一手操办下,那位张某终于“买”到了一个实权部门的副局长。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全县30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领导给郑元盛送过买官的“订金”和“货款”,总计达14万元。可惜,因其属于“违法经营”,于1995年1月,郑元盛被开除党籍,依法逮捕。
“红娘”搭桥,投“钱”问路。还有些官欲较强者,亦信奉“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为官之道,但这些人又想当君子,又想行小人之所为,简言之,想为个人的“进步”走动走动,又顾及面子,怕闹不好倒起了副作用,于是便退居幕后,找能说上话的人帮忙疏通,当然也怕“光跑不送”弄个平级调动,所以自己出“血”让中间人去打点,这样“投入”、“面子”两不误,来个曲线买官。
      肮脏交易缘何屡禁不止
一是干部管理体制的弊端所致。现在选拔任用干部多数是例行公事地考核一番,然后由有关部门提出原则性意见(有的是事先领导授意的意见),最后只要主要领导拍了板,便可决定。个别一把手将“班长”当成“家长”,使“群言堂”变为“一言堂”,说一不二。所以某些工于心计者,投其所好,把目标盯上了少数决策者,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甚至不惜重金投入。至于群众的意见、基层的反映,只当点缀,毫无意义。这样的管理体制,给予了管“官”的“官”如此大的权力,岂能不出现以钱易官的现象。
二是监督不力。有人之所以买官卖官如愿,很大程度是对干部的提拔使用监督失控,提拔干部是否程序严格,是否规范,往往无人监督,就现有的干部体制,事实上也难以监督,往往全凭长官的意志。在使用上也是如此,那些靠钱得到官位者,即使本事不大,政绩平平,甚至有问题,但背后有靠山,有人给说话,决策权在领导层,别人的监督,亦只能是纸上谈兵。遏制用人腐败已刻不容缓。
(原载《党员特刊》本报有删节)


查看完整版本: [-- 警惕现代“卖官鬻爵”现象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