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审美的眼睛——介绍第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8月 -> 审美的眼睛——介绍第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杨恩璞 1997-08-31 00:00

审美的眼睛——介绍第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第4版(副刊)
专栏:

  审美的眼睛
——介绍第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杨恩璞
摄影,被人常称为:人类用“第三只眼睛”创造的艺术。这是因为摄影艺术反映世界,既有视觉的逼真性,又并非只是客观存在的简单重映。它在客观形象中有摄影家的主观投入,在真实中追求和营造着美。即将开幕的“南方杯”第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就是中国摄影家用“第三只眼睛”对世界的独特观照和审美诠释。
我有幸先睹了这次影展,最强的感受是:当代中国朝气蓬勃的生活气息迎面扑来。这里既有改革开放的时代主旋律,也有凡人小事的咏叹调,生动地勾画出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社会面貌和民众心态。这次影展的许多作品对生活的反映,既不流于图解形势,也不是建设成就和先进人物的具体报道,而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提炼生活、表现生活。归纳起来,这届影展的优秀作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审美发现和审美创造的。
不求叙事完整,重于抒情写意。艺术的核心问题是以情动人,甚至有些艺术家认为:“艺术就是感情”(罗丹语)。本届优秀作品也不乏取材于具有政治意义的社会活动,如《中华男儿》(朱庆福摄)和《小平走好》(卢吉全摄)。但前者避开军事训练的情节,后者简略了治丧场面,都把重点放在抓取事件中的人、事件中的情,因而两者都具有相当的情绪震撼力。
感悟客观生活,投入主观创意。艺术摄影不同于新闻摄影,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允许摄影家大胆融合主观表现,甚至必要时还可融入想象,如《沸腾的中华大地》(欧阳益洪摄),就是采用两张底片合成制作的非纪实作品。背景的飞云原是横向的,为了渲染地面上腰鼓演出的恢宏气势,作者别出心裁把飞云底片竖立叠加到演出场面上空。飞云呈放射形,大有气吞山河的气派,以景写情,表现出当今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精神风采。
调动摄影本体语言,构筑摄影形式美。任何艺术都要讲究自身的形式美,发挥其本体语言的表现魅力。摄影艺术,如果只讲再现生活,忽视发挥摄影本体特色及构筑与众不同的美感,作品的艺术光彩必会黯然失色。令人欣慰的是:从本届影展许多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内容需要出发,尽力挖掘摄影艺术自身的形式美感,已是摄影家自觉追求的目标。如《希望小学》(沈波摄)利用天窗自然光拍摄农村小学,既保持了现场光感,真实地再现艰苦环境;又有象征色彩,阳光沐浴着学童,前途光明。《塔里木之光》(徐孚摄)采用超广角镜头拍摄沙漠地质勘探,利用光学特性夸张沙海的荒凉。黑幕下,起伏的沙丘如大洋波涛,远处钻机架上灯光闪烁,犹如一盏不畏风暴的灯塔,使作品富有诗意。逼真的动态瞬间,也是摄影特具的艺术魅力,《魔口夺人》(张建林摄)和《神警擒凶蛮》(洪兵摄)在现场即兴抢拍中展示出人物的真情实感。此外《冬日素描》(郑屹摄)和《洁白》(翟必伦摄)的色彩、影调处理,也达到了高雅的境界。
摄影艺术展览能把握准艺术定位,说明我国摄影家审美意识的日趋成熟。中国摄影具有文以载道,关心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优良传统,如再自觉遵循艺术规律,注重美学价值的创造,必将更加繁荣。


查看完整版本: [-- 审美的眼睛——介绍第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