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文明与偏见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9月 -> 文明与偏见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赵大年 1997-09-02 00:00

文明与偏见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文明笔谈之七

  文明与偏见
赵大年
美国人自己说,“华盛顿是个有两副面孔的首都”,指的是将这座城市一分为二的阿纳卡斯蒂亚河两岸:一边是拥有林荫大道、白宫、纪念碑和国会大厦等宏伟建筑物的美丽都市,外国人也熟识的华盛顿;另一边则是贫困、吸毒和暴力恶性循环的穷人社区,多数居民是黑人,被称为“美国的第三世界”。
其实,美国的许多城市都有富人区和穷人区,而穷人区的居民大多是有色人种。譬如,纽约的华人街就很脏乱,墙壁涂鸦,路边有不少赌摊儿和垃圾,我看见黑人在街头小便,也没人管……而近在咫尺的华尔街就清扫得一尘不染。难怪人们说纽约“既是天堂,又是地狱”。美国不是很富裕、很文明吗?存在此类现象而不能加强管理,说明他们有根深蒂固的偏见——种族歧视。
据说,美国文明的三大标志是:可口可乐、牛仔裤、抽水马桶。洛杉矶平均两人拥有一个卫生间,可谓登峰造极。相比之下,咱中国人也有偏见——历来认为厕所就是又脏又臭的地方。国人自嘲:“八大菜系誉满天下,唯独公厕臭名远扬。”三年前北京新闻界发起“公厕设计大奖赛”,选出三十八件获奖设计组织施工,建成现代化的清洁公厕,影响很大,国内外六十多家媒体进行报道,说“中国人向文明死角开战”。现在北京新建、改建了大量公厕,说明历史偏见也能改变。
咱们对工农也有曲解。1949年我参军时早晚刷牙,班长来自农村,他不刷牙,反而批评我,“咱吃人民的小米,你还嫌脏,一天洗两遍嘴,格路!”我不服,指导员就做思想工作:“格路,是东北话,就是脱离群众。你我都是学生出身,要向工农看齐。”我只好妥协,少刷一次牙。“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也下放农村劳动锻炼。我又因为到社员家吃“派饭”时自备碗筷而受批评:“咱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要注意影响,不能脱离群众!”后来,我接触到的一些回城知青,学会了抽烟喝酒,满嘴粗话脏话,当初见了老师就鞠躬、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人就让座的礼貌,在他们身上已经看不见了。难道这就是“知识分子工农化”吗?不刷牙,说粗话,是农民在经济文化条件局限下的缺点,我们怎么可以向缺点“看齐”呢?目前一些文艺作品里,表现工农,也是满嘴粗话,好像不这样写就不生动、不真实——这种真实,充其量是自然主义手法。这样的描写,也是我们对工农的一种偏见。
今年春天我到扬中市新坝镇采访。扬中是扬子江中的冲积沙洲,十几年前还是个贫穷的小县。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这里的乡镇企业飞速发展,电器产品畅销国内外。镇党委李书记说,富裕起来的农民先是盖房,后来就有人赌博,吃喝玩乐,搞迷信活动,因此,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他们严禁赌博、迷信活动,有钱花在正道上。成片的别墅式农舍,可与北京使馆区的小洋楼媲美。高产的花园式农田,干净的田间小道两旁植树种花,有靠椅和彩色雕塑,绿柳环绕的鱼池、小桥、凉亭,供农民游憩。农民企业家和村镇干部都穿西装,没有不打领带、不系纽扣的,他们说,衣着整洁可以增强自信心,给外来客商以信任感。一次,有个农民骂了外乡人,对方的干部来电话说:“没想到新坝人是这样的!”李书记将此事提到党员冬训班讨论。大家认为,外乡人要么是我们的协作者,要么是游客、顾主,顾客是上帝,我们怎么可以开口骂上帝呢!党员要发挥模范作用,带动乡亲们讲文明话,做文明人。
新坝镇党委提出“科教兴镇”的口号,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成人教育也办得很好,还先后输送一千多名技工到发达国家进行专业岗位培训。这个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乡镇,十年来的经济每年以高于百分之五十的速度递增,去年工农业生产总值高达三十六亿元,走上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看看“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新农民,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查看完整版本: [-- 文明与偏见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