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杭州多家中型商场为何关门?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9月 -> 杭州多家中型商场为何关门?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慎海雄 1997-09-04 00:00

杭州多家中型商场为何关门?

第10版(经济生活·财贸)
专栏:热点透析

  杭州多家中型商场为何关门?
新华社记者慎海雄
曾是杭州市重点商业企业的两家中型商场——华侨商厦和华联商厦,如今已经踪影全无。业内人士叹惜道:前者正由杭州百大集团托管,后者早已关门了事。
“华侨”和“华联”的遭遇是杭城中型商场一个缩影。从去年开始,杭州城先后有7家中型商场因无力经营而关门,其中今年上半年有5家商场闭门谢客。还有更多的商场在平平淡淡中勉强“糊口”,随时面临存亡危机。如此众多的商场风光不再,与几年前红红火火开张时的情景成了强烈反差,这一现象令人深思。
杭州的中型商场大多兴起于90年代初期。杭州市商业局综合处处长朱尔为说,杭城的商场经历了不足—发展—过剩的“三部曲”。80年代初期,全市年销售上亿元的商场只有解放路百货商店一家,市民购物很不方便。进入90年代后,杭城商场步入大发展阶段,在当时各行各业大办商业的氛围中,杭州城几乎每隔一两个星期就有一家商场开业。到1994年前后,全市年销售超亿元的商场达到了15家,充分满足了市民购物的需求。然而,此时兴建商场的热度依然有升无减,物资供销、厂矿企业,甚至教育系统,都纷纷办起商场,以图一本万利。本来没有什么竞争对手的国有商业系统当然不甘示弱,也到处开办连锁商场,抢占市场有利地形。结果不到两年,杭城光集中在闹市区黄金地段的大小新商场就开出几十家。
各家新商场开业伊始,立即开展了一番抢夺客源的竞争。1993年,金龙商场率先推出“十点利”销售,一时间轰动全城。随后,“一元货”、“五点利”、“买一送一”、“先买后付款”、“重奖小汽车”等等,各种眼花缭乱的促销手段竞相出台,使许多老牌商场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顾客则从竞争中得到了好处、尝到了甜头。“新军”中的华联商厦和华侨商厦更如商界“黑马”,销售额一路上扬,一直杀进杭城商场“十强”之列,和杭城商场的“龙头”们几乎是平起平坐了。
然而,随着近几年市场的变化,杭城商界从火爆中重归平静,新商场“过剩”的危机顿现。曾经以推出“一元货”而闻名的南元百货大楼吸到了第一口冷空气。这家由教委系统开办的中型商场因为入不敷出,在开张两年多之后终于无力回天,于1996年上半年宣告破产。此后在杭城中型商场之间出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关门歇业的商场接二连三。合田商场、中央商场、友谊商场等纷纷倒闭,最后连“华侨”和“华联”也败下阵来。
黄金地段出不了“黄金效益”,这是人们反思杭城中型商场连连关门的一个原因。在倒闭或托管的商场中,绝大部分的地理位置优越:“中央”和“华联”地处延安路最繁华路段,“华侨”和“友谊”位于体育场路居民和商业集中区,“合田”和“南元”等地段也不算差。“地段第一”,原本是商界的一条定论。然而,杭城的众多商场恰恰吃了这一定论的苦头。它们为了抢夺黄金地段而不惜巨资、不计成本,唯独忽视了企业的承受能力。结果商场尚未产生效益就背上了沉重的租金,销售情况稍微一波动,商场就承受不了。
杭州有关行家认为,黄金地段是诱人的,但它的租金更是商家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例如同样的面积和设施,杭州延安路要比火车东站高出一倍左右,比三站路远的一些居民新区的价格高出更多。“除了坐收租金的房东,谁也不敢保证黄金地段能否出黄金效益”。
跨行业经营带来的弊端,也是杭城不少中型商场倒闭的根源之一。由杭州机电公司等兴办的中央商场曾经是全国物资系统最大的一家商场,开张之初人们曾寄予厚望,但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使这家商场的工作人员大有“虎落平阳”之感,只能亦步亦趋地模仿几家大型商场的经营,毫无特色可言,结局是步入绝境。杭州市商业部门的同志认为,倒闭的商场大多是从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投资的,最后只好拍屁股走人,在经营上找不到自己应有的位置,没有固定的客户。早在1992年,杭州市百货业同业公会就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过“大型商场大而全,中型商场专业化”的思路,但由于中型商场经营人才的严重缺乏,这种思路未被采纳。
此外,内部管理的混乱、商场布点的无序、专业市场的冲击等也对中型商场的发展形成了制约。不过,杭城商界人士认为,中型商场的纷纷倒闭,说明在商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机制已经形成,尽管代价不小,但对于杭州商业的健康发展而言,还是得大于失。(附图片)
压题照片:杭州百大集团员工正在华侨商厦进行清仓。施健学摄


查看完整版本: [-- 杭州多家中型商场为何关门?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