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三峡珍宝应无恙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10月 -> 三峡珍宝应无恙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罗盘 1997-10-28 00:00

三峡珍宝应无恙

第2版(经济)
专栏:

  三峡珍宝应无恙
本报记者罗盘
10月25日,秋雨锁大江,三峡工地截流大坝前,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黄景略等考古专家们眺望大坝上游,心潮激荡。同行的国家文物局三峡文物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站长陈振裕介绍说,这是大江截流前专家学者对坝区文物发掘材料的最后一次实地检查。至此,坝区文物及稀有植物抢救工作全部结束,一线水位各类三峡珍宝的抢救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正按计划推进。三峡珍宝无恙,她们将向世人永远展示一个民族曾经的辉煌!
三峡库区蕴藏着无数珍宝。在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淹没区内已发现历史文物1208处,还有许多古老植物因特殊的地理原因在此幸存繁衍,成为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其中第一批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的有47种,湖北省占89%。同时这里还生长着5000余株古树,人称三峡库区是天然植物宝藏。三峡的部分珍宝就在坝区和一线水位红线之内。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率团实地考察珍宝后,动情地说:“我们这样一个12亿多人口的民族,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因为我们拥有这些共同的文化和历史。保护这些,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一边是大江截流战鼓催人急,一边是专家学者们与时间赛跑: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让三峡珍宝免受灭顶之灾。如今,湖北省共完成近70处地下、地面文物抢救与发掘,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及大量的商周以来文物,剩下的工作将延续至2008年前完成。对面临淹没的珍稀濒危植物,专家们认为最有效的拯救办法是迁地保护。为此,科技人员一次又一次深入三峡库区,从深山老林、荒沟野地、悬崖峭壁间,或引苗、或截枝、或采种,将这些珍稀濒危植物一样样引到3个主要的“新家”——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宜昌大老岭国家公园和三峡植物园,4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已经在新家安居落户并“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总投资为425万元的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启动一年,121科100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因百般呵护生长良好,园内山峦叠嶂,林海莽莽,流泉飞瀑,古木参天。
每一件珍宝都凝聚了炎黄子孙的热血。近10月底,大江截流已进入倒计时,植物学家金义兴教授仍带领课题组从事珍稀物种移往秭归的最后工作。这位61岁的中科院武汉植物所三峡库区植物生态研究组负责人,近日正奔波在库区上下的崇山峻岭中。
大江截流给宜昌带来了文物参观热。宜昌市博物馆专门开办了《三峡宜昌出土文物展》,解说员李沂说,一个多月来,到这里参观的国外观光者和台湾、香港游客特别多。
秋雨潇潇,坝区所在的西陵峡谷莽莽苍苍,云遮雾锁,如一个若隐若现的神话境界。此时此刻,又有多少儿女为抢救三峡珍宝跋涉在三峡的崇山峻岭之间……


查看完整版本: [-- 三峡珍宝应无恙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