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厚养薄葬新风尚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3月 -> 厚养薄葬新风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晓钟 1997-03-31 00:00

厚养薄葬新风尚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新风集

  厚养薄葬新风尚
天津市双港镇河湾村的刘玉林老人不久前去世了。这位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人,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过去,按照农村的习俗,为老人送葬都要操办一场,一来表示儿女们的孝心,二来显示自家的排场。有经济力量的人家请来亲朋好友,摆上十桌二十桌酒席,发送时再请吹鼓手吹吹打打送一程;钱紧的人家就是咬牙借债也不能丢这个脸面,不然往后在乡亲面前就难抬头。
然而,为刘玉林老人送葬,看到的却是:党支部书记龚世权带着村干部忙前忙后,帮着操办老人的丧事。丧事办得既简朴又庄重。这是因为村里制定了操办丧事的三不原则,即不吹打念经;不披麻戴孝;不二次棺葬,骨灰就地深埋。
河湾村党支部书记龚世权是天津市政协委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说: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海河湾,在我们的心头燃起了奔小康的热情。10年间,我们走集体致富的道路,1996年村办企业年产值达6亿元。新一代村民的觉悟也在迅速提高。“厚养薄葬”,就是晚辈让老人健在时尽享新社会的幸福。从1994年起,我们对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包早午餐、包穿、包医疗、包零用钱、包每年外出观光旅游一次的“五包”政策。老人过世后,村里的理事会本着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原则操办丧事,村干部上门吊唁并送去丧葬补助费。
本村76岁的冯志兰老人在育膳宫中吃完饭,兴致勃勃地念起了自己编的顺口溜:“老人到了六十五,育膳宫里来聚餐。又管吃,又管穿,每月还发零用钱。包子、饺子、捞面条,各样蔬菜和海鲜。十人一桌像过年,老人晚年笑开颜!”
本报记者陈晓钟


查看完整版本: [-- 厚养薄葬新风尚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