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火花在这里闪烁——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联合会小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4月 -> 火花在这里闪烁——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联合会小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杨光曦 1997-04-23 00:00

火花在这里闪烁——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联合会小记

第11版(科技)
专栏:

  火花在这里闪烁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联合会小记
杨光曦
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五是白春礼、李国杰等300多位优秀年轻科技人才向往的日子。因为这天晚上,他们可以相聚在北京中关村中科专家俱乐部,举行青年创新联合会的例行活动。
创新联合会旨在科学研究、科技体制各方面的创新。高素质的会员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它要求加入联合会的必是副研究员以上的学者或高科技企业的负责人以及管理方面重要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年龄多在45岁以下。
科学的发展需要学科交叉,创新联合会为科技界高层次深入的学科交叉讨论与研究提供了舞台。每月例会的自由交流时间,不同专业不同单位但在相关领域有相当水平的年轻人互相交流,激烈争论,形成跨学科的共识。每年至少一次的学术研讨会更是学科交叉讨论合作的盛会。中科院数学所马志明院士与化学冶金研究所的李静海研究员共同研究的“颗粒多相的非线性作用模型”等一系列跨学科合作项目就是从这里碰撞出火花。
创新联合会的成立是中科院领导思想创新的结晶。1991年6月,中科院周光召院长在青年技术创新研讨会上提议成立青年创新联谊会,以促进学科交叉、激励科技创新。十几位青年科学家积极响应提议,筹备三月后组建成功。周光召院长每年听取和参与会员的讨论两次以上。诚如周院长所言:在这里,领导与青年科技人员可直接沟通,不经其它中间环节。
向上交往与向下延伸的创新是同步的。创新联合会每年均组织会员到地方或企业考察,让青年科技人员了解国情、明确方位、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快成果转化。实践还锻炼出一批批懂技术、有胆识、讲奉献的科技副职。与孔繁森同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现任创新联合会副秘书长吴建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创新联合会是非常“自由”的组织,但它不松散,理事会下的秘书长负责制把会员们紧紧团结起来,是管理模式上的又一创新。每位理事绞尽脑汁收集科技界的热点问题或与科技密切相关的热门话题,以便在自己的执行月组织座谈或开报告会。近几年的主题有碳60的最新研究动态、纳米科技的现状与展望、复关对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影响等。
中科院希望集团总裁、联合会的创始人之一周明陶认为,现代社会需要既懂专业科技又熟知经济学、社会学等其它学科的综合性科技人才。创新联合会各种创新的合力给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帮助。在前二届评出的全国“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奖者中,创新联合会占了10位;每年一次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创新联合会会员几乎年年榜上有名。创新联合会“元老”之一的白春礼,已走上中科院副院长的领导岗位。还有李国杰、马志明、冯长根、陈肇雄、郭雷等等,优秀的年轻人在这里撞击出创新的火花,不断开拓进取。
科学发展史表明:每个科学兴旺期总会出现充满活力的学术团体。中国科技进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之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联合会应运而生,将会为创新注入新的内容与活力。


查看完整版本: [-- 火花在这里闪烁——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联合会小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