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科技托起吨粮市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4月 -> 科技托起吨粮市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程兴汉 1997-04-23 00:00

科技托起吨粮市

第11版(科技)
专栏:

  科技托起吨粮市
程兴汉
在辽阔的湘东丘陵区的湖南株洲市,一九九六年又获粮食大丰收。全市一百七十万亩双季稻,总产一百七十六点二万吨,平均亩产达到一千零三十六公斤,比上年增十五公斤。继一九九五年成为一个亩产过吨粮的地级市后,双季稻亩产再创历史新水平。农民们捧着那沉甸甸、黄澄澄的稻子,十分欣喜地说:“这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金色收成。”
这个市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是个有三百六十五万人口的工业城市,人均耕地只有零点五八亩。面对有限的耕地资源,全市从一九八六年开始,大搞吨粮田开发,经过十年奋战、三年攻坚,依靠科技威力,吨粮梦终于变成现实。不但很好地解决了本市的吃饭问题,还每年向国家贡献粮食一亿多公斤。
种子是第一位的
现代农业较之传统农业的一个突出标志是重视良种,重视品种结构优化。株洲市的粮食生产在经历了六十年代跨“纲要”,七十年代过“千斤”,八十年代跨“双纲”的辉煌后,一度徘徊在八百四十公斤上下。究其原因,良种覆盖面小是重要因素,只达到播种面积的一半。吨粮田开发以后,该市把优化品种结构作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突破口,向良种要效益。全市采取大面积推广高产优良品种,充分发挥杂交稻的增产优势,扩大中迟熟品种(组合)面积等办法,使良种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一,比十年前增长百分之五十二。
良种还要配良法
实现亩产过吨粮,发挥现有农业技术的整体优势至关重要。这个市采取良种良法一齐上,对各项先进适用技术综合组装配套。
更新耕作制度。多年来,株洲市稻田的耕作模式都是板田绿肥为主,翻耕烤田播种的用养结合作物面积小,土壤越种越差,次生潜育化严重。为此,该市彻底改变这种模式,实行板田绿肥与冬翻改土的粮、油、菜作物合理轮作,晚稻秧田实行蔬菜——种——稻水旱轮作,全市双季稻田冬作物覆盖面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提高了土壤肥力。
实施满负荷配套栽培。着重推行双季杂交稻、常规早稻与杂交晚稻两种种植模式,满负荷配套。即:早常晚杂的搭配以早配中、早配迟、中配中、中配迟为主体,双季杂交稻主要是迟配中、迟配迟。用这种办法,通过综合技术处理,合理地延长了温光时空,协调了作物茬口衔接的季节矛盾,达到季季增产,全年增产。
株洲市还通过改进育秧插秧技术和推广生化调控,来实现亩产过吨的目标,获得很好的效果。
让科学入户进田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株洲市形成了以市、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片乡农技站为骨干,村农科组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对全市四百一十三名乡镇农民技术员实行了定编定员定报酬,落实了各项经济政策。去年以来,他们同国家农技干部一道,办各类农技培训班一千四百期,印发技术资料一百五十六万份,把农业增产实用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
株洲还注重对农民现身说法。广泛开展了市县办万亩,乡镇办千亩,村办百亩,组办十户的高产示范,在全市农村实施了“一户一个明白人,一村一块记事牌,一家一张种田图,一事一份通知单”的“四个一工程”,让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及时普及到千家万户。
(作者系中共株洲市委书记)


查看完整版本: [-- 科技托起吨粮市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