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太行山上第一村——山西省泽州县东四义村两个文明建设纪实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4月 -> 太行山上第一村——山西省泽州县东四义村两个文明建设纪实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伟 1997-04-24 00:00

太行山上第一村——山西省泽州县东四义村两个文明建设纪实

第4版(要闻)
专栏:文明村镇示范点巡礼

  太行山上第一村
——山西省泽州县东四义村两个文明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刘伟
早就听说“江苏有个华西村,山西有个东四义”。待记者来到晋东南的太行山下,走进绿树成荫、花草葱茏、楼房鳞次栉比、街道宽敞整洁的东四义村,才感到此话不虚。
正午时分,村里的电视台播放着名为《太行明珠》的村歌:一条条大道亮堂堂,一座座高楼明亮亮,这就是咱的家乡东四义。绿绿的柏树排成行,清清的湖水在荡漾,这就是咱的家乡东四义。…………
传说古时候有一只凤凰飞来此地,落脚的地方就称为“凤凰村”。后来,凤凰村出了四个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孝子,凤凰村就又被老辈们叫做“四义村”。经过漫长的岁月,四义村又分为东、西两个村子。
1952年,东四义村被评为“全国卫生模范村”,毛主席为此亲笔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40多年来,东四义村不仅一直是全国卫生先进模范,而且还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村镇建设先进村”、省级“文明村”等光荣称号。
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成为东四义由卫生模范村向新型小康村迈进的动力。
改革开放之初,东四义村没有一刀切,而是统分结合,把土地分给农民,保留集体经济成份,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十几年来,陆续发展了煤矿、冶炼、铸造、建材、养殖、彩印和食品加工等13个企业。去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9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由1983年的400元飞跃到2900元。
集体经济壮大了,村里先后建起农民文化楼、体育场、影剧院,办起山西省第一家村级电视台。全村627户家家有了“电视、冰箱、洗衣机”老三大件,现在“电话、电脑、小汽车”新三大件正在进入村民家中。
村委会主任杨春法自豪地说:“咱东四义走的是从卫生村到小康村、再到都市化的新农村道路,全村没有暴发户、消灭了贫困户,家家都成小康户。现在村民的生活条件不比大城市差,生态环境却比大城市要好。”
1993年夏季的一个周日,东四义村100个青年农民骑上自个儿的摩托车,披红挂彩,集体到晋城市“夸富”,成为轰动一方的佳话。1995年,村里又举办“农民趣味劳动竞赛”,欢快幽默的气氛通过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感染了四面八方。
穿过一片花园,来到村办公楼。48岁的村党总支书记田真炉对记者说:“农村要富裕,两个文明是关键。咱村经济发展了,近十年来,全村没有一起刑事案件,没有斗殴、酗酒、赌博、迷信活动等现象发生,计划生育率100%,文明户达标率99%。”
村里把讲卫生的好传统作为文明户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吸烟习惯的村书记和村委会主任1984年一上任,就带头戒了烟酒。村里做出“公共场所集体扫,院前院后自家扫,办公地方干部扫”的规定。每天的黎明时分,村干部就陆续来到村委会办公大楼签到,第一件事就打扫卫生,做到窗明几亮。新建的村民小区,集中供热、供水,每户都有现代化卫生间。
村里街道上,看不到一个烟蒂和一片纸屑。记者走到一排冬青树下,把手中掐灭了很久的烟蒂丢进垃圾筒,然后向一个拎着扫帚、簸箕的清洁工打听,原来,村里对随手乱丢废物者,也有和城市一样的罚款规定。
村里每年要送几十个青年到外地学习。同时也请外地大专院校的专家和党校的教师来村里讲课。去年以来,先后组织200多村民参加电脑知识的学习。村办水泥厂已实现电脑管理,微机自动配料,水泥质量十分稳定,一投入市场就供不应求。村医院为每个村民建有健康卡片,妇女有计划生育卡片。村民子弟从幼儿园到中学学杂费全免。田真炉得意地拍拍口袋说:“东四义村名声在外,咱兜里装着四份外地的大学生、工程师自愿要求来东四义村企业工作的信件哩。”


查看完整版本: [-- 太行山上第一村——山西省泽州县东四义村两个文明建设纪实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