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安徽:跨入绿化先进行列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5月 -> 安徽:跨入绿化先进行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启明刘杰 1997-05-31 00:00

安徽:跨入绿化先进行列

第1版(要闻)
专栏:省区市的“得意之笔”

  安徽:跨入绿化先进行列
编者点评:
缺柴少林的安徽省,何以能在短短八年内跨入造林绿化先进省区行列,成为全国六个生态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这篇报道用事实告诉我们,关键是他们像当年抓农村“大包干”那样抓林业体制改革,调动了广大群众造林的积极性。但是,我们认为还需要补充一句,安徽省的领导班子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在长远建设上保持了一种连续性、继承性,认准了一个主攻方向,就一以贯之,咬住不放,不像有些地方,经常见异思迁,今天干这,明天干那,“放一枪换个地方”。这一点非常重要。群众不怕苦干,就怕白干。从历史上看,我们在长远建设上为缺乏连续性而付出的“学费”实在太多了。
本报合肥5月30日电记者王启明、刘杰报道:今年植树节前后,记者驱车江淮大地,行程3000多公里,但见皖南山区,群山含黛,云蒸霞蔚;千里淮北,林网纵横,花红柳翠;江淮丘陵,遍植新木,芽黄枝绿。安徽绿了!安徽省1989年实施的“五年消灭荒山”目标早已实现,“八年绿化安徽”的任务也将高质量完成。
安徽的绿,源于全省干部群众的扎实苦干,源于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更源于林业体制的改革,正是这种苦干加巧干的劲头,使全省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5.6%,木材蓄积量达1.04亿立方米,缺柴少林的安徽终于跨入造林绿化先进省、区行列,成为全国6个生态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造林机制不活,安徽到1988年还有荒山1800多万亩,而且全省每年800万立方米的消耗量,又带来每年200万亩的新增荒山。兴林富民,绿化安徽,成了几届省领导和林业干部的梦。1989年,省委、省政府领导几经考察研讨,痛下决心,制订出“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的规划,省长与各地市负责人签订责任状。全省各地干部群众奋起拼搏,拉开了决战江淮的阵势。
要让群众大干,领导必须像当年推行农村“大包干”改革那样真干,省、地、市、县、乡领导层层包干办绿化点,立碑挂牌,功过示人。草多、石多、兔子多的龙泉山,省委书记卢荣景“包干”后9次“造访”,干部群众实干苦干,5126亩荒山秃岭现已郁闭成林;曾遭战火焚毁的肥西县紫蓬山古林,秃了几十年后成了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孟富林的“包干”绿化点,他一年几趟往山上跑,与当地群众一块筹划,几年下来,这里出现了国家级的紫蓬山森林公园。据统计,全省各级领导在消灭荒山中“包干”办点763个,5年“吃”完了荒山后,接着又向深度拓展,各级办点增加到800多个,数百万亩绿化点如同种子,带着蓬勃生机向四处迅速延伸,绿了大地更绿了人心。
要把荫及子孙的好事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关键在于给绿化引入竞争机制,向改革要绿。为了改变以往一山多主、一主多山、四荒无主的兴林弊病,休宁县摸索出股份合作经营办法,国家、集体、个人、联户一齐上,投资、投劳、投山作价入股经营,先后办起162个股份制林场,片片丰产林,成了群众的宝贝蛋儿。安徽认真总结这一经验,把改革的种子撒向大江南北、淮河两岸。旌德县群众竞相办场,40多个林业大户带动山场开发,使缺材大县成了出口大县,260多万立方米的活木蓄积量,使农民人均“绿色银行”存款达8000多元。宿县地区6个县市拍卖“四荒”的锣声此起彼伏,47万多亩“四荒”从此有主。记者了解到,全省已兴办国有、集体、家庭林场9000多个,800多万亩林地成了富民强省的雄厚资源。
围绕市场办林业,引导群众走高投入、高效益的产业化之路,是安徽林业改革的又一成功探索。在5年灭荒之后,安徽提出了“林业二次创业”,着力点就是发展经济林。他们推行企业办基地,公司连农户,以改革推进林业产业链建设。明光市泊岗乡有眼光,动手早,1989年6400亩荒坡栽上银杏,人工嫁接后去年人均收益140元,以后连年扩种,如今成了“安徽银杏第一乡”。“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宁国市,注重高新技术走进山林,300多家林副产品加工企业紧跟上,全县人均经果林收入已达600多元。太和县千家万户搞装饰木条加工,年创产值5亿多元,农民以工补林,平原林网更加郁郁葱葱。岳西县从靠斧头难以致富的困扰中醒悟过来,对119万多亩荒山造林、封山、飞播、管护、节约五管齐下,规划、质量、苗木、技术四项统一,短短几年,绿化程度达92%,覆盖率上升了17.66%。


查看完整版本: [-- 安徽:跨入绿化先进行列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