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红火的“四库”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5月 -> 红火的“四库”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孟凡茂 1997-05-31 00:00

红火的“四库”

第7版(书评)
专栏:书话人语

  红火的“四库”
孟凡茂
18世纪70年代,乾隆皇帝召集了一大批文人筹划编纂一部大而全的书。于是全国各地的书籍被征入京城,或录或删或禁或毁,取其所需,用其所好,费时10年终于编成。因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故名《四库全书》。全书共收书近8万卷,手抄7部,分藏于皇家的藏书楼中。皇帝的大功告成了。时至20世纪90年代,“四库”这个名词一下子红火起来了,几年工夫,我们已经见到或即将见到《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还有原版影印的《四库全书荟要》,实存名亡的《盛世藏书》。我不想评论也无力评论这些“四库”的成就、作用和影响,只是对此感到困惑不解,为什么对“四库”如此偏爱,如此钟情?难道用《四库全书》的形式整理古代典籍是最理想的吗?还是因为驾轻就熟?
有人说当年乾隆能办到的事,今天不仅应该办到,而且要办得更好。其实我们今天完全没有必要和乾隆较劲儿。乾隆办的许多事对今天来说都大可不必了。至于乾隆编《四库全书》这事儿,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皇帝想要为自己树立文功之碑;其二,可把众多知识分子困于编辑古书的事务之中,既可施以拉拢又便于统治;其三,清除书籍中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思想观念,也就是通过编书而达到删改销毁之目的。对于编纂《四库全书》的功过,一时有一时的评价。鲁迅先生说,除了全毁抽毁之类,最阴险的是删改古书的内容,而称它为“四库残书”。季羡林先生说,经过几百年,事实证明它还是有用的。应该说各有各的道理。虽然如此,我想要真和乾隆较劲儿,就不该步乾隆的后尘,走200多年前的老路,因为今天有科学的分类方法、先进的编辑手段和高超的印刷技术,就应该有更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古代典籍的整理。早就有人指出,《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已不适应今天的需要,如把属于语言文字学的“小学”归经部,把地理类书籍归史部,今天说来是颇为费解的。可是,今天的续修也罢重排也罢,仍循旧路。倘若200年后的子孙也照今天的路数走,也许还会编出《四库全书》的十续八续,那真不知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还是因循守旧观念的发展了。
如今各家竞相编纂,可谓当仁不让;不惜重编广印,或许另有所图。如果我们把古代典籍的整理看成是功在千秋的事业,就应有比古人更远的眼光。当不计较提前三年五载完成,以博取最先或第一之归属。更不该不论古籍的价值一味求全求大而一哄而起。尽管在规模和速度上夸耀超过了古人,但不知在态度和质量上是否对得起后人。或许当“四库”的热度冷却之后,我们才能平心静气地体会“红火”的感受和作用。


查看完整版本: [-- 红火的“四库”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