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谁来培育低含水率玉米?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6月 -> 谁来培育低含水率玉米?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潘承凡 1997-06-30 00:00

谁来培育低含水率玉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记者手记

  谁来培育低含水率玉米?
本报记者 潘承凡
几年前看过一则报道,说是日本人研究改变西瓜的外形,培育出方形西瓜,以便搬运时码垛,减少运输损耗。西瓜运输确实很麻烦,圆乎乎大小不一,装载时既容易磕碰挤压,还浪费不少运输空间。然而,对于育种专家来说,我认为更应该花精力去培育更甜更沙更好吃的西瓜。
前不久国家紧急调运玉米出关,我正好在大连。在紧张的调运中,一位专家型的领导向科学家发出看似与调运无关的呼吁:育种专家们应该研究培育水分含量在安全线以下的玉米新品种。
据介绍,现在新打下的玉米水分在30%左右,玉米运输储存安全水分是14%,就是说,玉米的16%水分是多余的。一般人恐怕很难理解多余16%的水分意味着什么。撇开抽象数字作形象概括:就是这多余的16%水分,给人们带来许多麻烦。玉米含水量不降到安全线以下,一到开春化冻,全得霉烂。在旅顺港码头,霉烂着十多万吨发黑的玉米,使参加玉米调运的国家工作人员一个个神色凝重。货主是一个个体户,原想运玉米到广东赚一把,没想到水分太高,烂在运输途中。据知情人透露,这个个体户近十年来赚到的辛苦钱,这一把全砸光了。
为了消除这16%的多余水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不知作了多少努力,积极增加烘干等。可是全国每年要生产1亿吨左右的玉米,不可能全部进烘干机烘一遍。况且,增加烘干将扩大粮食生产成本,使本不太高的粮食生产比较效益更趋低下,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所以说,研制培育含水率低的玉米新品种,从生产角度说,无疑是最经济的;从社会意义说,更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其实,发达国家早就将育种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结合起来。比如美国的西红柿,又硬又小,口感更赶不上中国的大西红柿。育种水平很高的美国人培育这样的品种,就是为了方便机械收获,又小又硬的西红柿,收到机仓里完好无损。如果是我们现在这种大西红柿,入仓后早就成了西红柿酱一样的烂糊糊了。
现在回头想来,在育种技术线路上,我们的眼光确实有些短窄,这似乎跟我们过去对农业的定位有关。以前老觉得农业只是第一产业,它所承担的任务仅仅是把东西种出来、养出来,接下去就是二、三产业的事了。现在看这种看法就不够全面了。如果把农业当作一个包含着二、三产业的完整产业,培育新品种就会除了考虑口感、营养和产量等因素外,就还要考虑机械化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的技术需要,否则,再好的品种也只合格了一半。几年前,笔者随一位国家领导人参观某农业科研机构,看到了很多玉米新品种,有高产的,有高蛋白的,好像还有更加稀罕、更加独特的新品种。当时似乎非常振奋,现在回头重温,多少有些遗憾,因为在诸多新品种中,独独没有最需要的低含水率玉米新品种。如果我们拥有这样一个新品种:含水率在安全线以下,产量保持不变,不就等于增加了16%的产量,而且还减少了贮藏和流通中的种种麻烦和风险吗?此外,我们还可节约为烘去这16%的水分所消耗掉的人力、物力。这样的品种,真可谓功莫大焉,利莫大焉。
培育一个新品种非一日之功,培育一个技术上从未涉及过的新品种,更加旷日持久,但这样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我以为,肯定会使育种专家们怦然心动……


查看完整版本: [-- 谁来培育低含水率玉米?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