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返璞归真物物交换——阿“交换俱乐部”形成网络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7月 -> 返璞归真物物交换——阿“交换俱乐部”形成网络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兰才基 1997-07-31 00:00

返璞归真物物交换——阿“交换俱乐部”形成网络

第7版(国际)
专栏:

  返璞归真物物交换
——阿“交换俱乐部”形成网络
本报驻阿根廷记者兰才基
阿根廷首都和外地近年组织了许多买东西不用钱的“交换俱乐部”,记者带着好奇心走访了几家之后,发现那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平民市场”。
来到市内一家正在营业的交换俱乐部大厅,里头熙熙攘攘,做买卖的人不少。一排排货摊上摆着各类服装、鞋子、小百货、工艺品、玩具,还有食品、饮料、糖果等等,同我国的农贸市场相似。所不同的是,来这里做买卖的都是俱乐部的成员,他们使用的不是阿根廷市面上流通的比索或美元,而是俱乐部内部发行的信用券。这种信用券和法定货币比索的面值相同,但不能用比索替代。另一种交易方式就是物品的相互交换,如一双皮鞋换一件外套;两包饼干换一个玩具;一条皮带换三块肉饼等等。
在一家卖儿童毛衣的货摊边上,我与摊主聊了起来。这位名叫贝莉莎的摊主是个中年妇女,她是从阿根廷北方胡胡伊省来的,因为在家乡找不到工作,丈夫也失业了,于是领着两个年幼孩子迁移到首都谋生。她学会了编织毛衣的手艺,去年申请加入这家俱乐部以后,就每周一次到这个固定摊位上做易货买卖,用自己手工编织的各种毛衣换取家庭需要的一些食品、饮料和日用品。近邻另一个摊主是当地的退休工人,他专卖自己加工制作的各种皮革制品,皮包、皮带、皮帽子以及形形色色的皮制小工艺品。这位摊主说,他参加交换俱乐部主要是为了丰富业余生活,同时也通过交换获取自己喜爱的一些物品。
在大厅边角的俱乐部办公室里,我找到了这家交换俱乐部的管理员卡洛斯先生,他详细介绍了俱乐部的发展过程和经营情况。他说,加入交换俱乐部是自愿的,1995年初建时,俱乐部成员只有40多户,现在已发展到500多户,这些成员绝大部分是附近的街道居民,也有少数外地人。拿到这里来交换的物品多种多样,大多是个人加工制作的产品,也有不少是家中闲置的物品,数量不限,价格自定,不必纳税,只交一点俱乐部管理费就行了。
卡洛斯先生还告诉我,从今年开始,俱乐部从物质交换进一步发展到了服务交换,如医疗服务、业余教学、修理电器、理发美容、油漆家具、粉刷房子,以至于旅游度假的接待服务等都包括在内。俱乐部成员之间根据各自的专长和需要,既可以选择服务项目相互交换,也允许物质与服务之间进行合理交换。他说,不论采取哪种交换方式都要遵循双方自愿的原则,达到互通有无和互相帮助的目的。由于这种俱乐部能在社会生活中起到补充作用,因此引起许多市民的兴趣,尤其是一些失业者和退休人员纷纷申请加入。
根据一些媒体介绍,这种交换俱乐部目前在阿根廷全国已发展到50多家,光在首都布市就有20多家,俱乐部成员共有4万多户,每月实物交换的成交数额折成货币约合800万比索(1比索合1美元)。我走访过其他几家俱乐部,发现它们的交换方式都差不多,但各家规模大小不一,大的拥有上千户成员,小的约百十来户,一般是每周开市一次,有的在白天,有的在晚上。今年5月,首都布市还举办过一次全国性的交换大集会。那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一起进行物资和服务交流,加上大批看热闹的人群,像赶庙会一般,把作为临时商场的首都文化中心大厅底层和广场挤得水泄不通。
现在,这些交换俱乐部已开始形成网络,各俱乐部成员可以跨地区交换经营,作为俱乐部的“货币”———信用券也分为全地区通用和本俱乐部使用的两种。他们还定期或不定期出版报纸、刊物和印发广告进行交流和宣传。从这些宣传材料中可以了解到,交换俱乐部是在近几年阿根廷经济不太景气、失业率上升、居民普遍感到生活拮据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它得到政府的扶植、推动和保护,从一些统计数字看,这种交换形式近年在阿根廷似乎越来越盛行了。据了解,目前阿根廷的邻国巴西、智利甚至一些欧洲国家也派人来研究这种交易模式,准备引进。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电)


查看完整版本: [-- 返璞归真物物交换——阿“交换俱乐部”形成网络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