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挖掘“和合”文化遗产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8月 -> 挖掘“和合”文化遗产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楚庄 1997-08-30 00:00

挖掘“和合”文化遗产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挖掘“和合”文化遗产
楚庄
现在,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现代化进程中。在实现这一过程中,包括台湾某些学者在内的一批人士,主张以牺牲旧有的伦理关系为代价,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我们则认为,现代化过程,可以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可以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不适应现代化过程的旧的伦理关系,固然要改变,但有价值的体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伦理关系,不仅不应该牺牲,而且必须大力弘扬。只有这样,才能规范人们的言行,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合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伦理道德。
和合体现了一种整体系统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理论独创,突出和强调了世界各种关系的融通、凝聚。《国语·郑语》较早提出“和合”范畴:“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五教”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和合,能使百姓安身立命)在先秦的思想家中,管子第一个对“和合”概念作了表述:“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他把民众的“和合”作为民众道德的直接体现,认为学习“和合”,就是学习道德,所以民众只要能够“和合”,就能产生“莫之能伤”的强大力量。这一思想被其他思想家进一步继承和发挥。如墨子指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是“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并认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成功的重要原因便是“教训臣民,和合之。”同样的概念荀子也曾使用:“故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愅诡而有所至矣。”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思想家最初提出和合概念与和合文化,就是为了保持正常的社会关系。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弘扬和合文化,同样也会对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乃至促进国际和平发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易学中含有丰富的和合文化精神。易经中两次出现“和”字:一是《中孚》卦中的“鸣鹤在阳,其子和之”;二是《兑》卦中的“和兑,吉”。而到《易传》中,“和”、“合”两字便多次出现了。作为“和”字,首先要提到的是,《易传》提出:“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此语恐是最早对和平的论述。作为“合”字,首先要提到的是,《易传》中指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将“和”、“合”连在一个文句中使用,就是《易传》中的著名论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无论是“和”与“合”,易学中提到的都是为了用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相传《易传》为孔子所作,因此,《易传》中的和合思想与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是完全相通的。
易学还最早建构了我国和合文化的系统理论。周易中的六十四卦无论是生成顺序还是方位结构,都体现了卦、爻间相互贯通的对应关系,这本身便是“和”与“合”的思想体现。另外,易学中的天、地、人“三才”学说,强调了三者之间的平衡,在更广的时空范围内和更高的哲学水平上阐述了“和合”文化的思想内容。我们参与组织的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太极文化研究所将六十四卦换算为相应的数值,出现了数学史上的奇迹,在这由六十四个数字组成的数表上,有着高度的和谐对称关系。易学建构的这种高度和谐对称的关系,就是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整体系统关系,是一种和合关系。我们认为,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当积极把这种整体系统关系即和合关系运用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因为,尽管市场经济使得个体利益有了相对独立性,但个体利益离不开群体利益,离不开整体利益。如个人必须保持家庭关系的和睦;每一社会成员必须保持与社会的和谐;中国的各个民族、各个社会群体应保持紧密的合作与团结;在经济发展中,人类必须大力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查看完整版本: [-- 挖掘“和合”文化遗产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