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欢迎罗马尼亚民间音乐队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4年08月 -> 欢迎罗马尼亚民间音乐队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赵沨 1954-08-31 00:00

欢迎罗马尼亚民间音乐队

第3版()
专栏:

欢迎罗马尼亚民间音乐队
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 赵沨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国家音乐爱好者协会“巴尔布·拉乌达鲁”民间乐队的部分队员,由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得奖者依昂奈尔·布提希蒂扬努指挥,在北京作了成功的演出。北京的劳动人民和文化艺术界人士,十分满意地欣赏了他们的动人的表演。在我们看来,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技艺高超,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演奏的音乐是那么明白晓畅,充满着乡土和生活的气息,那么容易被人所了解、所亲近。
罗马尼亚民间音乐队的人员不多,合奏时经常只有十五个人,但演奏的效果极好。“塞尔巴舞曲”、“淑拉舞曲”、谣曲、旋舞曲演奏得真如珠落玉盘,而情感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这主要是由于指挥和乐队全体真正了解他们演奏的是什么和为什么那样演奏。正如他们的团长克尔然·康斯坦丁致词时所说的一样:“我们将真实而准确地演奏”,这就是他们的演奏所以感人的根本原因。这些舞曲和谣曲,像依昂·浮杜浮用“竖笛”独奏的谣曲
“姑娘”,使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罗马尼亚普通人民的生活场景。卢查·依奥维查用“古式黑管”独奏的“皮斯特拉双人舞曲”,描写了罗马尼亚人民的动人的性格:乐曲中间,独奏者突然模仿着一个父亲和儿子关于“娶儿媳妇”的幽默的对白,虽然观众听不懂这基本上是七个音节一句的韵白的内容,但由于表演得那么传神,听众不由地哄笑起来。这种朗诵的形式使听众感到那么熟悉,和我们到处流行的“快板”非常神似。
演出的节目中,还包括了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获奖的、罗马尼亚青年小提琴家扬·沃伊库的表演,他的优异的技术和对乐曲的精湛的解释给予我们极深刻的印象。
扬古·菲拉鲁用“大洋琴”独奏的“歌和舞”,尼科拉·克拉裘尼斯库用手风琴独奏的两首舞曲,特别是观众欢呼“再来一个”后演奏的“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民谣联奏”,表现了极高的技巧。布加勒斯特歌舞团女高音独唱家阿列丽亚·斐都演唱的
“情郎翻过山来到我身边”和“嗨!悠悠悠!”更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她的音色极适宜于演唱民歌,深沉的低声区和丰满的情绪,出色地表现了歌曲的内涵。特别应该提出的是她那么自然地使用着
“本嗓”的技巧,根据某些歌曲音域和乐汇的需要,用女声特有的那种有力的“本嗓”来歌唱,体现出极浓厚的民族色调。她的表演很值得我们注意,她的经验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民族唱法的极有价值的参考。
罗马尼亚民间音乐队的指挥依昂奈尔·布提希蒂扬努用提琴独奏的“淑拉舞曲”和“塞尔巴舞曲”,可以说是编写民间音乐的典范的、成功的作品:力强的慢速度的主题和生动的快速度的第一主题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对比。
还应该特别提到的是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功勋艺术家、国家奖金获得者芬尼卡·卢加用“纳伊”
(和我国古代的排箫极为相似的乐器)独奏的“云雀舞曲”,用这样古老而极难演奏的乐器,演奏如此快速、跳跃、复杂的乐句,又演奏得那么准确、流利而富于表情,可以说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在吹奏的管乐器中间,排箫一类的乐器大概是最古老的了。可能人们还未曾在一根管上凿孔或用弯曲的管子来吹奏出好几个高低不同的乐音时,便首先用不同长短的管子来分别吹奏不同高低的乐音以伴唱或成乐。在我国古代,这种乐器被称为“凤箫”,但传世的乐曲和奏法都很单调和简单,而仅见于雅乐。罗马尼亚的“纳伊”,大概正因为在民间广泛流传,才使其乐曲和奏法都得到长足发展。这种乐器由于其特具的音色,给人以极为欢愉的感染。
更值得我们感谢的是罗马尼亚民间音乐队演奏了中国的乐曲“全世界人民团结紧”和“东方红”,这件事情本身便说明了罗、中两国人民间的兄弟般的友情。罗马尼亚民间音乐队还将继续赴我国各地演出;我们相信,他们将对进一步促进中国人民对于罗马尼亚人民的了解和罗、中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的发展作出宝贵的贡献。


查看完整版本: [-- 欢迎罗马尼亚民间音乐队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