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路在脚下——从江苏看农村党组织如何带领农民奔小康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9月 -> 路在脚下——从江苏看农村党组织如何带领农民奔小康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崔士鑫 1997-09-02 00:00

路在脚下——从江苏看农村党组织如何带领农民奔小康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迎接党的十五大党建巡礼(六)

  路在脚下
——从江苏看农村党组织如何带领农民奔小康
本报记者崔士鑫
“农村要想富,找准一条路”,这是一些做农村工作的同志,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许多村、乡的领导干部们都慨叹:找路子难,选准一条致富的好路子更难!几乎是异口同声高“唱”一个曲调——敢问路在何方?
怎样才能找到致富路?记者近日到江苏采访,得到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解放思想开新路
江苏是著名的“苏南模式”的发源地,遍布村村乡乡的乡镇企业,给江苏农民带来了令人艳羡的富裕。
然而众所周知,苏南踏上发展乡镇企业这条致富之路,一开始迎来的并不是鲜花和掌声。在计划经济一统天下时,一些村、乡偷偷摸摸搞起来的乡镇工业,没有计划产品,没有计划供应的原辅材料和能源,也没有计划的销售任务和渠道。但是他们大胆地找“米”下“锅”,借“鸡”生“蛋”,硬是在吃“皇粮”的大企业的重重包围中,在“冲击计划经济”、“挖社会主义墙脚”的种种责难里,闯出了一条给他们带来了富裕和荣耀的新路。正因为乡镇企业是解放思想带来的成果,因此人们赞扬它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江苏的一些农村党组织仍然保持了敢想敢闯的作风。与以往冲破计划经济束缚所不同的是,他们今天敢于突破的,是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再一次给他们带来了持续发展的新机遇。
在连云港市宋跳开发区有个如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他们做的是不起眼儿的蔬菜生意,但是这生意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做到了遍布亚、欧、美的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去年一年就加工出口蔬菜3万吨,创汇2000多万美元。
近几年他们的眼光一直盯在国际市场上,研究后他们发现,我国农产品中的粮、棉、油等产品劳动生产率低于发达国家,价格缺乏竞争力;而在发达国家,机械化程度较低的蔬菜、水果等产品相对成为弱势产业,其价格往往比我国国内市场高出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即便如此,生产仍然难以为继,只得依靠大量进口。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连云港的自然条件适合蔬菜生产,劳动力资源比国外丰富。他们便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先后引进400多个优良品种进行试种,成功后进行批量生产,并主动与国外客户联系,从吸引最初每年只做几十吨生意的小客户,发展到现在年交易量上千吨的大客户。用一条大胆开拓的新路,让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济与国际大市场接轨,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的“卖难”问题,让更多的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因地制宜出活路
仅仅是在9年前,丹徒县黄墟镇龙山村还是个穷村。村里除了不适宜耕种的荒坡山地比较多以外,几乎没有什么资源。
一个穷村,走什么路子才能致富?村党支部的眼光盯在建在他们村边的一个大发电厂上。别人的发电厂自然不能给村里带来什么直接的效益,但是它丰富的余热是一个宝贵的资源!他们再把龙山村临近鳗苗产区、村里荒坡地多这几条联在一起,一条路子就展现在他们面前:养鳗。
在主动与日本客户联系销售的同时,龙山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在荒坡地上建起了11个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露天养鳗池和23个总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的温室养鳗池。如今,这个以2.4万元起家的龙山鳗业联合公司,现已拥有资产20亿元,分公司16个,去年出口创汇达2.1亿美元。
江苏有苏南、苏北之分,而且条件差别还很大。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发展经济的优势明显,而条件并不优越的苏北,不少乡村的党组织通过利用自身优势,同样找到了致富的路子。
铜山县柳新乡处于煤矿塌陷区,村与村之间条件差异大,但各村都结合自身实际寻找出路,于是出现了“一乡几制,各有特色”的发展局面。乡的南半部各村工业发达,北半部则重点在农业上做文章。土地多的抓种植,塌陷区荒弃无用的地方,整治后搞起了水产养殖。乡党委书记董绪超介绍,这几年随着塌陷区面积的增加,可耕地越来越少,他们开始筹划建种子基地,通过提高机械化水平、播种水平,在较少的土地上得到更高的收益。条件变,思路变,路子就越走越活。
无论在苏北,还是在苏南,在那些找到了一条致富路的乡、村中,既有自身条件优越的,也有先天条件不足的。但他们都能根据自身特点,抓住发展机遇,从而从不同的起点,最后都登上了富裕的峰顶。
  组织起来奔富路
江苏农村,尤其是苏南农村,向以集体经济最稳固、实力最雄厚著称。直至今日,虽然江苏不少地方已在探索乡镇企业如何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但尝到了“集体”甜头的江苏人,对“集体”仍然情有独钟。不过,江苏人头脑中“集体”的概念,不是吃“大锅饭”、低效率的集体,他们强调的是组织起来的力量。
“农村党组织能把农民组织起来,共闯市场,这本身就是一条好路子。”江苏省委农工部长张九汉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要进入市场,让他们分散地一家一户直接面对市场,那是不可能的。必须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组织起来就有规模,有规模才能进入市场,才共同闯出一条致富路”。
在江浦县石桥乡九华村,记者参观了由县、乡党委扶持起来的瑞荣养鸭合作社。九华村过去是一个交通落后、资源匮乏的地方,是全乡的特困村,多年找不到一条好路子。农民有的靠养鸭子增加点收入,但往往鸭价高了赶忙养起来,鸭价一跌就连忙收手,变来变去还是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免不了亏本。
1994年,由现任社长杨瑞荣牵头、分散的66户农民自愿加入的瑞荣养鸭合作社成立了。养鸭户联合养鸭,可以统一选苗、统一防疫、统一平价买进饲料,降低了成本。以后,不仅入社的养鸭户达到130多户,养鸭量从2万多只发展到280万只,合作社还利用贷款先后建起了光鸭生产线、60吨冷冻库和熟鸭加工厂,开发出板鸭、烤鸭、酱鸭、盐水鸭等10多个系列产品,在南京设立了13个营销连锁店,在上海、南通等城市建立了经销分公司。产品深加工不仅提高了效益,而且提高了养鸭户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
在铜山县柳新乡唐沟村,记者看到了另一形式的有组织地带领农民进市场。这里的一个养鸡场,鸡舍由村里统一修建和维修,防病等技术由村里统一提供,销售由村里统一组织,饲料和鸡苗由村里出售给个人,费用从个人交给村里的蛋、鸡收入中扣除。用这种方法,唐沟村这一个养鸡场从1982年只有2000多只鸡,发展到现在年饲养10万只,平均一人年收入达到6000多元。
靠这种把农民组织起来的方法,江苏已出现不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仅东台市就已有各类运销组织9000多个,从业人员5万多人,农民经纪人2500多人,运销的农副产品量占全市产量的65%。一些乡村组织的农民产销联合体,前方在大中城市设点销售,后方在本地组织生产,自动走出了一条适合市场需求、提高了生产效益的致富之路。
江苏农村发展的实践,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条件可以是千差万别,找路子的过程可谓千难万难,但是,对于那些能够解放思想、善于因地制宜、紧紧依靠群众的农村党组织来说,路子就可能有千条万条。


查看完整版本: [-- 路在脚下——从江苏看农村党组织如何带领农民奔小康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