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描绘·创新·培育——访日本三菱汽车公司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9月 -> 描绘·创新·培育——访日本三菱汽车公司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国成 1997-09-03 00:00

描绘·创新·培育——访日本三菱汽车公司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访

  描绘·创新·培育
——访日本三菱汽车公司
本报驻日本记者张国成
7月的一天,日本三菱汽车公司邀请中国记者前往采访。采访中,他们在向记者展示最新汽车技术之余,也表示了与中国合作,促进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强烈愿望。
三菱汽车公司感到骄傲的是,早在1917年他们就生产出了日本的第一辆汽车。但是,三菱汽车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是三菱重工业公司的一部分,直到1970年方独立出来。独立时,丰田、日产已成了日本汽车业界的老大和老二。也许是这个体制上的原因,使三菱汽车只能成为日本第三大汽车公司。尽管如此,三菱汽车公司却在自身的发展中创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在三菱冈崎工厂装配线、试验场和展示室里,记者感受到了三菱汽车所奉行的“描绘、创新、培育”的企业精神。
任何好的产品都发端于具有独特性的创意,三菱汽车公司称此为“描绘”。人类有车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以前。但是,直至汽车的出现才使车的意义突破了仅仅作为代步工具的局限,而成了一种文化。因此,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不仅仅是能跑就行,还追求乘坐舒适、外形美观、安全可靠,能满足人们对车的各种需求。这些都成了三菱汽车公司刻意“描绘”的目标。大约3000人的科研队伍,成了“描绘”的主力。从图纸到模型,从样品车到成品车是一个复杂的“描绘”过程。在“风洞试验室”,科研人员在测定把空气阻力降到最小限度的最佳汽车外形。在试验跑道,可进行高速行驶和各种路面的适应性测定。在“破坏性实验场”,一辆疾驰的汽车与硬物迎头相撞,撞后的结果可由计算机解析出车体各部受力的详细状况。所有这些试验结果,都成了描绘新产品的可靠依据。三菱目前生产的大约50多种汽车都始于独自的“描绘”。
汽车问世已100多年,不论哪国生产的汽车其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因此,汽车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基本原理上的独创性。三菱汽车公司在白热化的激烈竞争中始终把“创新”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作为企业生存的基础。在采访过程中,三菱汽车公司不无自豪地介绍了他们的两项创新。去年8月,他们在日本率先试制成功“汽缸内喷油发动机”,并在“格朗特”牌轿车上首先投入使用。传统的汽车发动机都有一个汽油气化室,汽油在此气化后进入汽缸。去年三菱试制成功的新型发动机革除了气化室,将汽油直接喷注到汽缸内。新型发动机较老式发动机可节油40%;机械效率提高10%。这项创新在世界范围内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不能不说是很有意义的。创新也为企业带来了利益。据介绍,装有新式发动机的“格朗特”在市场大受欢迎,目前月产1.75万辆,生产线处于全面开工状态。三菱的另一项重大创新是在一条流水线上可同时装配8种车。一般流水线都只能装配一种车,我们在三菱冈崎工厂看到的却是一条立体混合流水线,每一个环节都同时备有多种零件,该用哪种车的零件完全由电脑控制。这样,一条流水线上同时生产出了不同种类的汽车。这样做不仅可尽快满足用户的多种要求,还可大为降低生产成本。不断地创新使三菱汽车公司充满了活力。
在描绘、创新的基础上三菱汽车公司着力“培育”着自己的产品。为了唤起员工的重视,他们特意使用“培育”而不是使用生产一词。为了使每一辆车都能具有优良的性能、可靠的安全性,最终使用户感到满意,他们以质量为企业的生命,提出“向质量的极限挑战”、“力争返修为零”等口号。为了提高汽车在特殊环境中的性能,他们对汽车进行在高温、酷寒、冰雪、电磁场等各种环境中行驶时的性能测试,力求完美。正是由于三菱员工们的精心培育,以名车“帕杰罗”吉普为代表的三菱汽车不论是在非洲莽原,还是在中国的沙漠地区;不论是在南美的山地,还是在南极的冰原,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
“描绘、创新、培育”造就了三菱汽车公司这个年销售量达130多万辆,销售额达250多亿美元的跨国大企业。在成绩面前,他们今天仍坚定地按照这三部曲锐意进取,开拓着未来。(本报东京电)


查看完整版本: [-- 描绘·创新·培育——访日本三菱汽车公司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