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戴安娜罹难唤良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9月 -> 戴安娜罹难唤良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蒋千红 1997-09-02 00:00

戴安娜罹难唤良知

第7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戴安娜罹难唤良知
蒋千红
在英国举国上下对戴安娜王妃的突然去世表示哀痛的时候,人们使用最多的三个词汇是“悲哀”,“惨剧”和“不可替代”。
戴安娜是不可替代的。
这不仅是由于她的身份和她特有的个人魅力,而且是因为她乐于与普通人交往,她使得民众感到亲近。从一个平民女子到皇室的一名成员,戴安娜在个人生活中走过的是一段不平坦的路程。然而她力图在英国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她同情普通百姓的疾苦,热衷慈善事业,对社会中的脆弱群体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她经常造访孤儿院和养老院,甚至探视临终前的艾滋病患者。作为“和平大使”,她在世界各地的频频出访改变着英国在世界的形象。
她在世时也许听到很多非议,然而在她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人们会对她在英国历史上留下的痕迹进行深刻的思索。两天来,英国和世界各地的民众对戴安娜王妃的不幸所进行的自发的哀悼活动真实地反映了民心所在。比之官方与新闻媒体,民众始终给予戴安娜更加公正的评价和爱护。
在这悲痛的时刻,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逼死了戴安娜王妃?可以说,戴安娜是被一些追求低级趣味、挖掘个人隐私的摄影记者害死的。她的哥哥愤怒地说,他早就预料到新闻媒介会“杀害”戴安娜,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她竟会直接死于某些新闻记者的追踪之下。
自1980年戴安娜与查尔斯王子的恋情公开以来,她一直是英国各种小报的焦点人物。在她与查尔斯王子离异后,更成为一些西方摄影记者竞相追逐的对象。一些小报不惜重金购买有关戴安娜私生活的照片,有一些记者甚至靠着跟踪报道戴安娜而成为百万富翁。利益驱动加上高度发达的技术手段,使得戴安娜已经无处可藏身,无隐私可言。这对西方标榜“保护人权”、“保护隐私”无疑是一大讽刺。
在那些以“注重色情、暴力和猎奇”为宗旨的西方一些小报编辑眼中,伦敦是市场,巴黎是市场,整个世界都是市场,而戴妃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女人,为了造成轰动的市场效应,他们早已置戴安娜的一切于不顾,并使戴安娜最终成为这种金钱至上的残酷竞争和极端败坏的新闻道德的牺牲品。
人们还要问:西方新闻媒体特别是英国报刊对于戴安娜的骚扰不但旷日持久,而且愈演愈烈,为什么一直没有人出来制止?戴安娜走了,下一个受害者又将是谁?戴安娜去世以后,一些曾经在她生前追逐拍照的记者受到良心的谴责,已经公开地站出来表示忏悔。然而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并非个人行为。
戴安娜以生命的代价为英国社会敲响的警钟将同人们对她深深的怀念一道为历史所铭记。


查看完整版本: [-- 戴安娜罹难唤良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