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9月 -> 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姜春云 1997-09-03 00:00

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

第2版(经济)
专栏:

  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
(1997年6月26日)
姜春云
最近,我同有关部门的同志到陕西省的榆林地区和延安市,就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问题作了一些调查,感到他们的经验、做法很好,效果显著,颇受启发。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过去这里生态环境恶劣,风沙危害极其严重,大片农田、牧场和村庄被流沙侵蚀,建国初期林草覆盖率仅为1.8%。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极为缓慢,群众生活困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地区在国家的支持下,坚持不懈地开展固沙治沙,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1996年底,沙区造林保存面积达1460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38.9%,沙漠腹地营造万亩以上的成片林165块,建成总长1500公里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固定半固定流沙600万亩,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基本实现林网化。与50年代相比,沙丘高度平均降低30%至50%,沙丘年移速从5米—7.7米降为1.68米,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一半以上,全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目前全区建成基本农田587万亩,农民人均超过2亩,去年粮食总产达到25.1亿斤。5年建设高产农田5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10亿斤,多种经营发展较快,去年沙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220元,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次我看的元大滩村,原为榆林市18个最大的荒沙滩之一,经过综合治理,去年全村粮食总产104万公斤,人均6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
延安市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80年代初,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8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4%,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2.58亿吨。这些年来,他们发扬“延安精神”,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脱贫致富的战略措施来抓,成效显著。到去年年底,全市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8%,林草覆盖率达到42.9%,农村人均占有2.4亩基本农田和1.5亩经济林,粮食总产达到8.9亿公斤,人均产粮基本稳定在400—500公斤。烟、果、羊、薯四大主导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多种经营产值13.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8%。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元,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67万人下降到23.6万人。该市的宝塔区80年代初水土流失还十分严重,群众形容这里“山是和尚头,沟里干丘丘,三年两头旱,十种九难收”。1991年全区按照“林果、草牧、粮农”生态农业模式开始进行综合治理,到去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1.2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1.6%,林草覆盖率达到50%,粮食总产达到2.6亿斤,人均产粮1344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0元,比1990年增长2.2倍。在宝塔区枣花流域的徐寨村,群众告诉我,治理前,亩产粮食80—100斤,人均产粮600斤,人均纯收入不足400元;治理后,平常年景亩产粮食600斤左右,人均产粮1360斤,人均收入1450元。
榆林和延安地区的发展变化,充分展示了沙区和黄土高原治理开发的潜力和希望,为治理沙区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路子。
在调查中了解到,他们搞水土保持、治沙防沙的决心和思路,来自对自然规律认识的飞跃。千百年来,战乱和无休止的毁林垦荒,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黄土地的人们,也一向把单纯向大自然索取,作为维持自身生存的唯一选择,这种掠夺式的开发,不但经济没有上去,而且把生态给毁坏了,陷入了“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通过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他们逐步认识到,生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是经济、特别是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要在黄土高原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决不能再走破坏生态、掠夺自然资源、追求短期效益的老路了,必须走恢复优化生态、建设生态农业的新路子。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由毁林开荒、广种薄收,变为退耕还林还草、精种多收。延安市宝塔区5年来,退耕72万亩,造林88.2万亩,种草58万亩。人均耕地由9.3亩下降到5.3亩,粮食总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3年连上3个台阶,由调入变为调出。1991年前,全区每年吃返销粮100万斤以上,最多达500万斤,去年出售商品粮5000多万斤。
由单一发展粮食生产,变为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榆林地区通过积极发展林果、畜牧、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有效地促进了粮食生产,走上了农林牧副工良性循环的轨道。延安宝塔区近几年抓了调整农业结构,改变单一种粮食的习惯,实行梯田种粮食,缓坡种林果,陡坡种草木,还增加了经济作物,做到了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宜菜则菜,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效益倍增。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来自多种经营。
由单项治理,变为综合治理。过去零打碎敲,单项治理,收效甚微。现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效果明显。榆林地区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种树种草、兴修水利、建设基本农田、修筑道路一齐抓,沙化问题基本得到控制。宝塔区坚持规模治理,打破乡、村行政区划界线,把每个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沟、坡、塬、峁、樑综合治理,林、草、果、粮、菜全面开发,点、片、??⑼?涮鬃楹希?健⑺?⑻铩⒘帧⒙芬徊降轿弧D壳埃?????蚰?以上的大型流域治理区达72个,取得生态、经济和社会的规模效益。枣花流域横跨枣园、万花、桥沟3个乡33个行政村,总面积73平方公里,从1993年起,3个乡联合行动,进行了6次集中治理会战,共投工30万个,完成治理面积76650亩,使全流域累计治理程度达70%。
发挥机械作用,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治理水平。延安市重视机械作业,机械治理占到全市每年治理任务的30%以上。一台机械每天可完成80—100个劳动力的工作量,速度快,标准高,质量好。在治理开发中,榆林、延安都注重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如推广优良品种、“旱作保墒种植技术”、“大垄沟耕种法”、“地膜技术”、“宽幅高标准梯田”以及果树栽培技术等,取得了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
榆林和延安还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靠一套好的政策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方面搞水土保持、综合开发的积极性。他们特别强调,稳定土地承包政策,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一次承包到位,30年不变”。“四荒”地实行“谁购买,谁治理,谁受益,可继承,可转让,50年不变”(榆林地区规定,风沙侵蚀严重的草场,承包期70年甚至100年不变)。并允许城镇企事业单位、居民和外地农民承包“四荒”地。在集中连片治理会战中,宝塔区改变过去“一平二调”的做法,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以村为单位的会战,实行“出工记账、折价入股、按股受益”的办法,把农民的投工与受益联系起来;在跨村、跨乡镇的会战中,采取“出工记账、以工还工、大体平衡”的办法,使各村、各乡镇都觉得不吃亏,有好处,齐心协力搞治理。正确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加快了治理速度。宝塔区枣花流域治理任务原计划用4年时间完成,由于农民积极性高涨,采取联村会战、人机结合的办法,苦干8个月,治理程度就达到了60.6%。由于政策稳定,长期不变,农民舍得投资投劳。宝塔区已完成的工程折算资金7.5亿元,其中90%多是农民群众的投资投劳。
通过考察榆林地区和延安市,我有3点想法:
一、这两个地区的实践证明,只要观念更新,认识上去了,路子对头,政策正确,苦干实干,多数地方的水土流失和沙化状况是可以改变的。建议对他们的经验加以总结,因地制宜在水土流失、沙化地区推广。这对治理我国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国家加大对陕西等黄土高原和沙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支持力度。就陕西来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3.7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3;年均输沙量9.2亿吨,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1/5;每年输入黄河泥沙8亿吨,占黄河三门峡以上总输沙量的1/2。如果陕西的水土流失状况有大的改变,黄河下游防汛就有了保障,治理好黄河也有了希望。另外,陕北土地和光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陕西的同志提出,通过综合治理,陕北可增加5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发展林果、畜牧业也有很大的潜力。加快黄土高原的治理开发,对陕北人民脱贫致富和陕西全省的发展,都大有益处。建议组织有关部门协助陕西等省,对黄土高原和沙区的治理开发问题作进一步调查,制订出一个好的规划。在地方自身加大投入的同时,国家也加大支持的力度。
三、建议今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在陕北召开,以现场会的形式,学习推广榆林、延安等地的经验。(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查看完整版本: [-- 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