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党的十四大以来民族团结与民族经济发展综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9月 -> 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党的十四大以来民族团结与民族经济发展综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本报记者新华社记者 1997-09-04 00:00

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党的十四大以来民族团结与民族经济发展综述

第1版(要闻)
专栏: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

  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党的十四大以来民族团结与民族经济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新华社记者
在今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前夕,一群当年穿过枪林弹雨、为内蒙古人民的解放流过血的各族老战士,又聚集在了一起。
他们唱着当年战斗的歌谣,回想着并肩战斗的日子,其情其景,感人至深:“起来,蒙汉的人民,我们要团结一心!……快把手拉起来,快把脚放齐,跟着鲜红的旗帜,创造我们美好的大家庭!”
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告诉记者,民族团结,是内蒙古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推动力。无论是在民族解放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的日子里,面对火灾、旱灾、地震,各族人民肩并肩、手挽手、共赴危难、争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内蒙古大地的开发和建设,富裕和繁荣,有各族人民共洒的心血和汗水。而在我们这个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共和国大家庭里,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早已写在了祖国版图的每一处。
在联合国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代表的发言曾引起了热烈反响。会议执行主席、丹麦驻联合国大使哈坤森这样评价道:“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成功经验,为各国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重要借鉴。”
当今,民族问题已日益成为世界性问题。为什么中国各民族能够长期团结和睦、繁荣发展?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曾派员访华,专门考察我国的民族问题。
  民族团结保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中国民族地区,坚如磐石的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保证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国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涌现了二千多个军民团结、民族团结先进单位。驻民族地区的部队则投入近千万个劳动日,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还参加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三十多项重点工程的建设。民族地区的五千余个军民共建点,已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基地。
从根本上说,我国各民族之所以能够长期团结和睦,繁荣发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民族的问题上,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也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灵魂所在,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祖国版图的每一块土地上,到处都充满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呼声,占全国总面积百分之六十四的民族地区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按照党的十四大制定的方针路线,在搞好安定团结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发展市场经济,为新时期我国民族地区的团结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把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妥善地结合起来,逐步改变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状况,使之同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已成为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缩小民族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缩小东西部差距的五项措施。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之后,全国掀起了发展中西部的热潮。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提出把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
这些措施的落实,都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民族地区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工业生产持续增长。
国家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上向中西部倾斜,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九五”开局之年、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项目。一大批农业、水利、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设施国家重点项目陆续在中西部地区上马。多年来一直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基本建设及技术改造投资增长幅度在1996年上半年首次超过东部地区、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了积极进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了增强。
1996年,中央加强了对中西部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5月,中央财政出台了《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决定从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量部分拿出20多亿元对民族地区和辖有民族自治州的省进行补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族地区的财政困难。
  开发式扶贫,东西部互补,取得可喜成果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放、开发式扶贫走出新路子,扶贫攻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党的十四大以来,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深入到贵州、广西、四川等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考察,送去了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再次确定加快扶贫开发步伐,确保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加大扶贫力度的具体措施:实行党政一把手扶贫工作责任制;实行扶贫到村到户;建立脱贫光荣的激励机制,国家建设项目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沿海发达地区对口帮扶中西部10个贫困省区等等。
社会各界广泛兴起的扶贫工程也正在有声有色、扎扎实实地实施。如:温饱工程、科技扶贫、希望工程、信息扶贫、文化扶贫、光彩事业、西进计划等。1996年“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启动,使得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中央和地方投入最多的全国性教育扶贫工程也开始实施。
发展与进步是各民族共同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同东部沿海省市之间,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已逐步建立起新型技术协作关系,为形成东西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因素,长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新疆、宁夏、青海、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和内蒙古等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经济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同时,西部民族地区的能源、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优于东部,而东部在资金、市场、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又正是西部所短缺的,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
国家大力支持东西合作。1996年组织召开了首届促进东部与中西部企业合作会议,东中西部企业按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正式签约108个项目,合作金额达34亿元。1996年1月至9月,仅上海市向中西部转移技术项目就近270项。
  团结、进步,共同迎接发展繁荣的最佳时期
发展,给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发展中,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发展中,各民族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昔日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正一日日地走向发展和繁荣、昔日封闭守旧的边远山乡正一日日地走向开放与文明。然而,在这一切的变化中最根本的还是人的变化,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这一切现代意识正在民族地区人们的头脑里逐步形成。
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开放口岸最多的省区,广西以沿海、沿江、沿边、沿主要交通干线为重点,向全区不断拓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内蒙古自治区已同8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有700多种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云南、新疆等省区则积极开发旅游业,旅游外汇收入连年增长,在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上取得了良好进展。
广西人说,用老观念,看山是穷山,看水是恶水;用市场经济观念,看山山值钱,看水水值钱。
今天,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人民正以竞争的姿态走向市场,并在频繁的联系和交往中,进一步增进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迎来了共同发展繁荣的最佳时期。
各民族长期的迁徙和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基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也给各族人民以更深刻的启示:民族地区只有团结稳定,才能发展,才能进步。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各族人民珍爱团结,如同珍惜自己的生命。
我们坚信,有了这样一种不离不弃的深厚基础,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势必能创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辉煌。


查看完整版本: [-- 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党的十四大以来民族团结与民族经济发展综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