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贵在独创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7年09月 -> 贵在独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春兰 1997-09-04 00:00

贵在独创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走笔

  贵在独创
在安徽省歙县黄宾虹故居中,有一副对联。上书:“钦治学维勤,仰画风独创。”我想,“画风独创”四字,是使黄宾虹先生能够成为一代宗师关键之所在。
所谓“独创性”,即构成画面诸因素所熔铸的意境,具有不可重复的唯一性,呈现了崭新的美学秩序。杰出的作品,必然具有独创性;这种独创性,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凝聚着民族精神,洋溢着时代风采,做到情、理、形、神——即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自然,中国画也不能例外。
但是纵观近些年来的中国画界,笔者以为在创作中对于独创性的追求,还是远远不够的。对此问题简析如下:
一、过滥的商品化倾向。艺术作品进入市场后具有商品属性,但是艺术创作并不等于商品制作。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竟然以“生产”的方式进行“创作”,以同一粉本大搞“流水作业”。一些大城市,从高档饭店、画廊到农贸市场、街头小摊,都有中国画销售。价高者或千、上万元,价低者几元钱。在这些所谓的“作品”中,真正画自己之画、且又具有艺术价值者,极少极少。多为“莺偷百鸟声”之抄袭、模仿,甚至造假的货色。时下只要某位名画家的作品“行情”看好,过不了多久,在全国各地必定会出现许多效仿者以及作伪狂潮。这种现象,与艺术独创性的品格,是水火不容的。
二、守旧的艺术观念。如何在中国画辉煌的遗产中取其菁华,并使之发扬光大?我以为,值得深入研究的,首先应该是古今那些大家最富有朝气、最具有独创性的艺术观念。从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石涛“笔墨当随时代”、“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再到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都是颇具革新精神的经典之论。只有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才有可能创作出传世的作品。但有些中国画画家,忽略了艺术修养的提高,仅仅热衷于对那些已成定势的、程式化的表现技巧的研究;或者讲师承、论宗派,反复炮制与别人、与自己其他画面大同小异、毫无个性的“作品”。无怪乎许多观众看过某些中国画画展后总是说:“看过这个展览没印象”,“看过等于没看”。也难怪有的外国友人说,在他们看来,很多中国画“都一样”。在众多的画面中看不到作者的风格与情感,这是当前中国画界所患有的相当严重的贫血病。
三、空虚的创作思想。艺术作品,是现实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艺术家只有扎实地深入生活,捕捉时代脉搏,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别开生面的作品。正如法国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艺术等级的高低取决于它表现的历史特征或心理特征的重要、稳定与深刻的程度。”脱离生活、无病呻吟或者肆意胡来,绝非创作的捷径。如果艺术家长期浮在生活表面,必然创作不出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导致创作能力的枯竭。
例如在今年举办的一个画展中,有人竟然拿出了十二年前画的很一般的作品充数,就是一例。在为着一定社会目的所举办的规模很大、规格很高的中国画画展中,有时专门为之创作的主题性作品,却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在任何场合都可以拿出来的“以不变应万变”的“通用件”。我不敢断言这些作品多平庸之作,但是我敢说其中有相当一些作品缺少独创性。有的画家,在一些场合,为了“捧场”所“创作”的或称“表演”出来的“作品”,其中确有一些毫无个性的礼聘之物和应酬之作,散发着一种陈陈相因的霉腐气息,流露出了欺世媚俗的帮闲化倾向,把严肃的艺术创作当成了娴熟的杂耍。
凡此种种,都是值得中国画界加以认真思考的。(王春兰)


查看完整版本: [-- 贵在独创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