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精神旅程的文学记录——九十年代当代军旅报告文学创作的评价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8年07月 -> 精神旅程的文学记录——九十年代当代军旅报告文学创作的评价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周政保 1998-07-31 00:00

精神旅程的文学记录——九十年代当代军旅报告文学创作的评价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

  精神旅程的文学记录
  ——九十年代当代军旅报告文学创作的评价
  周政保
  这些年来,当代军旅题材的报告文学创作,其热情之高,数量之多,以及在各种全国性评奖中亮相之频繁,都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可以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可观的,也相对完整的专事当代军旅题材报告文学的作家群体。
  作家们在社会转型期对现实进行新的开掘与理解,讴歌时代精神与揭露现实矛盾之间长期存在的思维隔墙,正逐步地被一些有见地的创作所打通。张扬正义或正气的描写,也不再与透视剖露生活缺憾的目光相冲突。如江永红的《好梦将圆时》,写的是现代化的“好梦”即将向我们走近时,中国军队所面临的素质考验或某些观念的挑战;作品所揭示的“现实”绝不止于当下的军营生活,其寓意具有全局的启示价值。若要说到当代军旅报告文学的进步,富有前沿精神,且又不回避现实矛盾,是其最具时代意义的标志。
  在报告文学描写对象的选择上,作家们的视野拓展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好局面,一种多样化的、大题材与“小人物”交相辉映的生动态势。非军旅题材的选择,有黄传会的《希望工程纪实》、《中国山村教师》、《中国贫困警示录》,邢军纪、曹岩的《锦州之恋》,李鸣生的《中国863》,金辉的《大江源》等等,那些把笔触伸向军营现实或当代军旅生涯,并可以被称为“重大题材”的报告文学,也出现了徐剑的《大国长剑》、《鸟瞰地球》、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等作品——无论是中国导弹部队的艰辛之路,还是中国航天业绩所留下的辉煌或苦涩,都以恢宏的气势传达了当代军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尤其是那种为强国理想而做出的巨大牺牲在作品中都有展现。应该承认,报告文学创作之于题材内容的选择,要比小说、诗之类的文学门类具有更直接的价值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像黄传会、李鸣生、徐剑的一些作品,无疑将成为共和国历史记录的重要文献。
  当然,报告文学作家们也没有一味地把目光投向“重大题材”,如王宏甲的《姑娘与兵》,何德来的《真情》、《忠诚》,胡世宗的《最后十九小时》,陈歆耕的《下士徐诚》,吕永岩的《人马座》等,写的都是一些“小人物”,一些很平凡、很普通但又很高尚的当代军人,更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思想力量,甚至更能赢得普通读者的共鸣。特别是在近些年来的当代军旅报告文学创作中,我们还读到了不少描写高原或边地军人生存状态及命运的作品,如王宗仁的《日出昆仑》(西藏风景线系列)、任真的《边关》、张林的《天界》、王琰的《绿部落》、卢萍的《吾甫浪巡逻》等,都是一些让人感动或感慨的作品。这些作品恰如一个个窗口,使我们窥见了当代军人世界中一些人所鲜见的角落,也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军人奉献精神的崇高含义,特别是在动荡的历史变迁时期,这些身处高原或边地的军人所面临的考验,以及由此而显现的信念或品格,无疑可以对当下的人们构成一种思想的冲击,或一种生活态度的启迪。


查看完整版本: [-- 精神旅程的文学记录——九十年代当代军旅报告文学创作的评价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