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关于捐献的忧思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8年07月 -> 关于捐献的忧思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郎绍君 1998-07-31 00:00

关于捐献的忧思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走笔

  关于捐献的忧思
  郎绍君
  近些年来,许多著名美术家(及其家人),把自己的作品、藏品捐献给国家博物馆、美术馆或地方政府。与这种捐献行为相回应,有的城市修造了以捐献者名字命名的美术馆或纪念馆。这种把艺术捐献给国家、国家把捐献品转变为永久性公众艺术的良性互动,既表现了艺术家(及其家属)的文化自觉和爱国热忱,也表现了国家和政府对文化艺术的重视。
  但世事并不总尽如人意。国家乃至省市美术馆不仅少得可怜,且硬件设备差,软件管理弱,又缺乏资金,许多美术家捐献了作品,展览一次,然后就封存起来——莫说一般观者再也难以得见,即便专门研究者甚至捐献者本人要再睹一面,也困难重重。
  这种捐献作品石沉大海的状况,使得后来的捐献者犹豫踌躇,另寻他途:有的自筹资金建造纪念馆,有的把作品捐给家乡政府或能够为其建造专题厅馆的地方(如李苦禅纪念馆、王雪涛纪念馆等)。事实上,能够自筹资金的是极少数,与家乡或某地方政府达成建立纪念馆协议的也很不容易。更多的情况是,不捐或暂时不捐,留给老伴或子女,听其自然。大量珍贵艺术品流向海外,散到社会,涌向艺术市场,是与此相关的。
  自筹资金建立的纪念馆、美术馆需要有一笔稳定的资金作后盾,否则难以维持。较好的办法是建立一个相应的艺术基金会,但在目前条件下,能成功建立基金会的有几个?如果不是终日为资金操劳筹措,黄胄不会在这样的艺术盛年谢世!像炎黄艺术馆这样著名的美术馆况且如此,更不要说一般私人纪念馆了。
  在家乡或地方小城镇建立的纪念馆也并不尽如人意。某花鸟画家的纪念馆设在某市园林局,其作品竟与盆花同置一橱。我们不能要求管理园林的必须懂艺术品管理,但这种风马牛不相干却硬是“合二而一”的状况,怎能不叫人对那位杰出艺术家的作品担心?还有一位画家,生前把自己的作品和数量可观的珍贵收藏捐献给了家乡,但其较为偏远也不很富有的家乡,尚无较好的条件妥善保藏这些艺术品,至于它们与广大观者见面的事,就更谈不到了。乡里桑梓之情可敬可感,但捐赠艺术品而不充分考虑受捐者的收藏条件,不是很可怕的事么!
  杰出的艺术品是民族、国家和人类的无价宝,如何保存、流传,如何使它们成为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值得艺术家、艺术家后人、国家、社会各阶层、博物馆、美术馆乃至广大观众共同考虑和重视。


查看完整版本: [-- 关于捐献的忧思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