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追“星”一族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8年09月 -> 追“星”一族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渡 1998-09-30 00:00

追“星”一族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普通人的故事

  追“星”一族
  一提起“追星族”,人们自然地会想起那些狂热的少男少女们。我今天要讲的追“星”人,是一群真正的追踪卫星的人。
  出京城向西南驱车52公里,便到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卫星观测站(图一),人们习惯地称之为“人卫站”。在这个无名的小山包上的“人卫站”里,与工作人员长相伴随的是各种精密的仪器和一堆堆枯燥的数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工作是把通过仪器接收到的卫星数据,定时自动发往有关研究中心。在这远离闹市的小山包上,工作人员默默奉献着。
  这个站的站长叫王谭强(图二),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研究生毕业,1990年在德国进修结束后,他谢绝了德国应用测量研究所所长的挽留。归国后,他带领全站同事夜以继日地工作,对这个1988年底安装调试、5年还不能正常工作的系统进行了4项重大改造,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使这些被外国专家3次会诊均未能获得数据的仪器投入正常工作,1994年10月通过部级鉴定,当年获观测数据263圈,去年增长到1518圈,成为国际网的重要成员。这位研究员的追星人,不仅为这个站争了光,更为我们的祖国赢得了荣誉。
  瞿锋是“人卫站”的“干将”之一。为了解决卫星精确预报的难题,领导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上海同济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他,虽专业不对口,他废寝忘食,刻苦钻研,先后编制成功“人造卫星精密轨道预报程序”,“人造卫星可见期预报程序”等,1997年被选拔为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刘乃苓是这个站唯一的女同志,1995年3月调到站上,她看到每跟踪一颗卫星,都要费很大的劲,特别是遇到不可见的地影里的卫星,大家就更感到困难了。她动脑筋,找规律,多次请教国内外专家后,综合考虑将各种误差减到最小,提高命中率,使全站观测水平明显提高,个人全年观测圈数为全国各台站之冠,受到全国激光网组织的表彰,并被授予“优秀观测手”称号。
  人卫站的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由副站长陈现军负责,他198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系,每当系统出现问题不能工作时,他都万分焦急,不分昼夜,排除故障。有时呆在山上不能回家照顾有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妻子既心疼又风趣地对他说:“我看你是和卫星结婚了,你有了卫星‘老婆’就不要我这个老婆了。”由于他的出色工作,1997年被国家测绘局选定为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十几年来,这些“追星”的人克服了经费少,交通不便,生活清苦,不能照顾家等诸多困难,连平常吃的菜大多也靠他们自己种(图三),但他们无怨无悔。
  本报记者 李渡(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追“星”一族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