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千里凉山走巨龙——二滩输变电工程采访见闻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8年10月 -> 千里凉山走巨龙——二滩输变电工程采访见闻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陆军 洪岩 1998-10-31 00:00

千里凉山走巨龙——二滩输变电工程采访见闻

第4版(新闻追踪·体育)
专栏:新闻追踪

千里凉山走巨龙
  ——二滩输变电工程采访见闻
  本报记者 陈陆军 洪岩
  编者按:1998年8月12日17时20分,二滩电站首台机组正式并网试运行,瞬间,雅砻江畔亮了,大小凉山地区亮了,成都地区亮了。
  二滩电站是我国在本世纪内建成发电的最大水电工程。然而,知二滩电站者众,知二滩输变电工程者寥寥。二滩输变电工程是国内第一个单独立项的、本世纪内建成的最大输变电工程,是国内第一个完全按国际惯例设计、施工、管理的输变电工程,还是世界上综合施工难度最大的输变电工程。
  二滩输变电工程难就难在二自线上,该段从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攀西裂谷中的二滩,横穿横断山系大小凉山,止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自贡,共有三条输电线路,简称“二自一回”、“二自二回”、“二自三回”。这千里跨越犹如从高高的盆弦跌入盆底,高海拔、重冰区、碎地质、大落差、气候恶、人烟稀,可谓集国内外所有输变电工程施工难题于一身。工程建设者们发扬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精神,创造了并正在创造着世界输变电工程的奇迹。工程已完工部分的合格率为100%,优等率96%,为实现大西南丰富的水电资源“西电东送”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大凉山篇
  九月十九日,我们从成都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开始了“二自线”大凉山段的采访——
  昭觉的雨:半天下了二十多次
  民谚道:昭觉的雨,布拖的风。十九日中午,当我们乘车向大凉山腹地昭觉县赶去时,对这句话才算有了真切的理解。
  汽车盘山而上,在海拔三千二百米的大凉山七里坝地区,“二自线”的铁塔银线在山巅云影间穿来穿去,我们决定拍张照片。刚一下车,强烈的高原烈光便扎得我们睁不开眼睛;等选好角度,乌云已将太阳遮住;待调好镜头,云雾将塔线隐去;正收拾设备上车,山谷中的大雾已漫上了公路,几米之内不见人不说,细密的雨丝浸得人凉得打颤;几分钟之后,太阳又出来了,天空中飘起了亮晶晶的太阳雨。
  如此往复,记者粗略作了一下统计,小半天下了二十多次雨。沿途所见,“二自线”上的送电工人们照样沐雨施工。下午在昭觉县城见到山西送变电公司经理张剑锋,一问方知,这样的天气已是线路施工中难得的好天气。谈及今年夏天的雨,张经理直摇头。他说,雨下得塔脚基坑都难以挖成形,光七、八两个月,该公司施工的基坑就积水塌方淤平四十多基,占半数以上,沙石水泥被冲走的更是难以计数。更麻烦的还是路,公路塌陷,山体滑坡,使得材料运输多次中断。
  据张经理介绍,雨水多并不是今年才有的现象,去年前年年年如此,漫长的雨季,多变的天气,再遇上破碎的地质条件,使得高海拔重冰区的“二自线”大凉山段施工平添了几多难题。
  环保优先:追求塔线与自然的和谐
  在大凉山上采访几天,我们有一个感觉:“二自线”的线路与大自然显得十分和谐,铁塔与大山浑然一体,线塔相连犹如山与山挽起了臂膀。一问方知,工程建设中贯彻了环保优先的原则。
  建塔放线原本是物理性的活动,不至于污染环境,可“二自线”却偏偏在建设中进行了环保和移民评估,这在我国的输变电线路施工中是第一次。
  在线路走廊设计上,“二自线”避开了大风顶熊猫自然保护区、螺髻山高山原始生态区、邛海飞播造林区等。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设计中还适当增加铁塔的高度,减少在线路走廊砍树。更严格的环保要求体现在线路施工中,“二自线”全线采用“全方位高低腿立塔”新工艺,改变了开挖大型天平台的做法,减少了立塔对山上植被的破坏。
  环保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施工的难度。“二自线”的一号出线塔位于雅砻江东岸陡峭的山腰上,山下就是二滩电站大坝,施工要求极严格,不许放炮,不允许有一块石头滚下山去。甘肃送变电公司的职工硬是用钢钎铁锤敲打出四个大基坑,施工后未回填完的砂石也一筐筐地背下山来集中处理。
  旁站式监理:浇筑基坑要拍录像
  在去大凉山的路上,六十三岁的“二自线”西段总监理沈传禄说,“二自线”施工现场总是有人在干,有人在看。这看的可不是看热闹,叫旁站式全程监理。据他介绍,越是施工条件差的地方,对施工的质量要求就越高,为的是给以后的工程维护减少麻烦。监理的重中之重是隐蔽性工程,在大凉山地区,地质条件差不说,到了冬季导线每米覆冰能达二十多公斤重,这就要求基坑浇筑、导线压接等隐蔽性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必要时监理们都拍下录像立此存照。
  二滩输变电工程是国内第一个完全按照国际惯例设计、施工、管理的输变电工程。除严格的监理制外,该工程还全面实施业主制、招投标制、合同制。据四川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管理局局长方文弟介绍,由于严格管理,二滩输变电工程已完工的第一回线路经专家验收合格率百分之百、优良率达百分之九十六以上,整个工程的静态投资也将比概算节省百分之十以上。
  小凉山篇
  9月16日一早,我们乘坐的越野吉普车从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城出发,沿着美马公路向四川省电力局下属的送变电公司三分公司13队工地驶去。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暴雨。一路上公路塌方、山体滑坡多达几十处,车子在泥泞中扭着“秧歌”,颠簸了四五个小时才冲过危险地带,到达13队驻地。
  “‘二自线’是我们干过的最苦的工程,”这是三分公司经理殷智贵同我们寒暄完说的第一句话。“我干了20多年送变电了,第一次碰到这么艰苦的工程。”“二自线”起自二滩,止于自贡,是二滩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主体部分,横跨大小凉山,由美姑县天喜口黄茅埂划界分东西两段。集中了“二自线”最恶劣的自然条件的东段由四川省送变电公司所属工程队施工。
  “马帮”“罢工”马不前
  正在“二自二回”瓦侯库通道架设电缆的三分公司13队驻地和施工现场以前全是无人区,为了建塔架线,修路也成了他们的工作。推土、砍藤、炸石,架线工干起了筑路工的活。路,随着塔延伸,数万吨的塔材和钢筋水泥也随着路断断续续得以供应。
  路,在大山脚下成为终点。车辆运输在行话里叫“大运”。面对悬崖陡壁,根本没有筑路的条件,这就只能“小运”,即依靠当地“马帮”或彝胞扛上山去。钢塔自重几十吨,最轻的构件也有70多公斤,从山脚到塔基三四百米的距离,一个壮汉也需要两个小时才能背上去。
  殷经理告诉我们,朝山里运物资的时候,连惯以能吃苦著称的“马帮”也望而生畏,几个月时间走了十几拨民工,不少人不辞而别,连工钱都不要了。“马帮”的马掉下深谷摔死了十几匹,其余的马驮着一两百斤的重物,对着高山陡坡萧萧长鸣,跪在地上“罢工”再也不走了。“可是我们不能跑,就是死也要把塔材背上去。”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他们愣是把数万吨钢材扛上了山;也正是凭这种精神,他们顶住了困难,按计划提前完成“二自一回”工程;同样是这种精神,支持他们奋战“二自二回”、“二自三回”。
  大风吹破水泥袋
  我们见到13队青年突击队长邹先德时,他正在帐篷里指挥施工。低矮潮湿的帐篷就是工人的“家”,在“家”里,只能吃可以储藏的土豆,喝水要到两公里外去挑。长年的雨雾使得电视机都长了毛,他说,工人们在这里一呆就是两年,一个男子汉连家也照顾不了。
  N7043塔是13分队的一块“硬骨头”,此塔高88米,自重100多吨,把材料运到山里,再背到山上就花掉了4个月时间。该塔在小凉山山口,也是一个大风口。今年4月组塔那段时间,正好赶上风雨天,为了不误工期,青年突击队员们拴着保险绳冒风顶雨组构钢塔。塔架上,手冻得拿不住工具,大风吹得上百吨的塔直晃。人睁不开眼;塔基下,堆积在塔基边缘的水泥连袋子都给吹破了。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根据合同和技术要求,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同塔双回、基础铆桩、全方位高低腿技术等,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1米电缆承重24公斤覆冰
  天喜口黄茅埂,又名“阴阳界”,是大小凉山的地理分界线,地处50毫米重冰区,年雨雾日330天,最高塔位3027米,风速常年30米/秒。这里,就是我们采访中各工程队公认的“二自一回”线中的“难中之难”。
  由于是无人区,30多公里的线路要建塔架线,必须先找路。在开辟线路的时候,项目经理詹天明与8名工人在原始森林迷了路,詹经理脚也扭伤了,肿得像茄子。一路上互相安慰,从早上6点钟直到晚上8点才转了出来,几个年轻人高兴得哭了起来。
  说这一段困难,还因为这里是50毫米重冰区。处于重冰区的线路,每米电缆上的自然覆冰可达24公斤,包住电线的冰团最大直径可达半米。如何保证钢塔和导线不致因承受不住冰重而倒塌断裂,对于塔材和线材是个考验,对于架线人和建塔人更是一种考验。为了解决线路覆冰问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国内外经验,提出了加重塔体、缩小塔距的解决办法,虽然施工前期增加了一些成本,却保证了工程质量,同时,方便了今后的检修。
  压题照片:大凉山深处的二滩输变电工程线路。
  江宇摄(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千里凉山走巨龙——二滩输变电工程采访见闻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