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承包十八载 刮目看金岩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8年10月 -> 承包十八载 刮目看金岩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冷登亿 1998-10-31 00:00

承包十八载 刮目看金岩

第8版(摄影)
专栏:

  承包十八载
  刮目看金岩
  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个农村生产队十八年间的变迁。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老街公社老街大队三小队(现在的老街乡金岩村三队)是一个有八十二户人家的生产队。一九八一年全队粮食总产不足十万公斤,除去国家任务和留种子,人均有粮仅一百七十公斤。钱就更少了,只靠队上的三口小窑烧点砖给社员发点钱,但还要限制烧,说这是资本主义的尾巴。社员们吃不饱,没钱花,日子过得真艰难!听说有的地方搞包干到户生产生活都上去了,社员们不管犯不犯错误,悄悄选出了“分田小组”,由老支书梁光清(图①右二)、队长侯廷贵(右四)主持抓阄分田,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刘文才(右三)和罗应芬(右一)是“分田小组”的成员和抓阄时在场的社员。一九八一年十月的一天,我下乡采访偶然拍到了这个镜头,一直未在报上发表。这是一幅迟发了十八年的新闻照片。
  今年九月,我重返金岩村寻访照片中的主人公,村里的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八十三岁的梁光清早已不当支书了,勤快的老人正在堂屋里编簸箕(图②)。他告诉我,分田的第二年粮食产量就增产百分之五十,现在人均年收入现金一千二百六十元。老队长侯廷贵夫妇俩在院子里掰玉米(图③)。他的三个女儿都出嫁了,老两口的日子虽比不上有的队员富裕,但种粮、养猪,颇有收获,吃穿不愁。五十七岁的刘文才这些年来既种田又做木工,盖起了二层楼的新房,小女儿和女婿同他们一起过,日子很舒心。他和老伴、外孙在家门口和我拉起了家常(图④)。在会理县城,我找到了罗应芬,她在城里开起了羊肉馆,家里还买了一辆夏利车开出租(图⑤)。
  我为金岩村的发展而高兴,盼望他们能够更快富裕起来。
  凉山日报记者  冷登亿 摄影报道(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承包十八载 刮目看金岩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