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罗斯福“新政”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8年08月 -> 罗斯福“新政”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袁东 杨志勇 1998-08-31 00:00

罗斯福“新政”

第10版(财税金融)
专栏:背景资料

  罗斯福“新政”
  袁东 杨志勇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正面临着“大危机”萧条状况,为了抑制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后主持和推动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后来人们将这些应付当时经济局势的政策法令统称为“新政”。
  罗斯福上台时的美国经济
  1929年至1933年的4年里,美国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实际国民收入下降了大约36%,人均收入下降的幅度更大;价格平均每年下降8%,实际利息率约为10%;1930年起因于中西部地区玉米歉收的地方性金融危机,很快蔓延到全国,到1931年情况进一步恶化,银行存款下降,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减少,仅1932年就有1400多家银行倒闭;道·琼斯股价指数下降到74点,成为历史最低点;1/4以上的工资收入者失业;出口贸易下降到三十年以来的最低点。
  新政的主要内容
  新政主要体现在政府对通货与信贷、农业部门、工业、运输业、电力业、救济等方面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上。
  在金融方面,罗斯福推动了《紧急银行法》的颁布实施。内容包括要求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业经营,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等。该法在当时起的作用是抑制了金融的盲目扩张,抑制了金融经济泡沫,也建立了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新政对于农业的调整主要是:用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并由“联邦剩余商品公司”负责收购全部未能售出的农产品,或者使农民减少种植面积并由政府对休耕的土地给予补贴,法律授权“联邦土地银行”通过发行公债(由联邦政府担保利息而不担保本金)的方式,增加对农业的优惠性抵押贷款。
  新政对工业部门的调整主要体现在1933年的“全国工业复兴法令”中,该项法令授权联邦政府财政在33亿元范围内资助各地市政工程,以创造就业机会。1933年7月由“全国复兴总署”宣布了一项“再就业协定”。以1933年5月通过的“麻梭浅滩与田纳西流域发展法令”为标志,政府加强了对电力工业的管理。通过制定公平合理的运费、统一会计制度以及其他一系列改进联邦政府管理监督的措施,推动了运输事业的发展。
  新政的另一主要计划就是救济与安全措施的有效实施。对此,罗斯福总统主要采取了三方面政策:一是救济失业;二是通过失业保险、老年保险和其他方法改善工资收入者的经济安全;三是加强工会组织在美国经济制度中的地位。为此,根据当时的“紧急救济法令”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总署”,指示“复兴银公司”拨出5亿元专款作为各州紧急救济经费;成立“市政工程总署”拨款33亿元发展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各项建设。为加速再就业,国会1935年又拨了一大笔款项进行第二个公共工程计划,并成立了“工程进展署”统盘管理工程计划。从1935年至1942年,该机构共花费131亿元,使2500多万人直接受益,建筑了12.2万幢公用房屋,66.4万英里的新道路,7.7万座新桥梁,285万个新飞机场,2.4万英里地下水道,并修理了几千种运输设备以及其他大量公共设施。1936年美国设立了社会保障署,专门提供诸如发放养老金以及各种救济金等保险服务,当年社会保障体系就出现了盈余,后来人们认为这阻碍了经济增长。
  新政时期的财政、货币政策
  尽管罗斯福总统在开始时主张平衡预算,但到后来还是接受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实施了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来解决失业和摆脱萧条。首先,税收负担比较轻,尽管1934年和1936年罗斯福两次增加对高收入阶层的征税,公司利润税占账面利润的比率也由1929年的13.7%增加到1939年的20%,但个人所得税占个人收入的百分比却由1929年的1.4%下降到1939年的1.2%。其次,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使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大量增加,即主要是将一部分来自对高收入阶层和公司的课税转移到低收入阶层。1929年各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额为2.5亿美元,十年后1939年剔除通胀因素后增加到17.5亿美元,为1929年的7倍,占GNP的比率由1929年的0.25%上升到1939年的2%,其中绝大部分用于社会保障和失业补偿性开支。最后,公共开支的增加和税收负担的相对稳定,使各级政府财政的赤字逐年增加,公债发行量越来越多,当时50%的政府支出是靠公债融资来支撑的。
  罗斯福的新政最重要的是确立了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运行的观念,新政在创造就业,恢复经济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查看完整版本: [-- 罗斯福“新政”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