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海 |
1998-11-29 00:00 |
国企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扫描
第4版(地方新闻·视点) 专栏:视点(十七)
国企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扫描 本报记者 王金海 编者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鉴于这是一个关乎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的大问题,本期“视点”,对有关情况进行追溯,对有关工作的进展予以评述,目的是为进一步推动国企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实践证明,尽管困难不少,只要提高认识,真抓实干,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注目“头等大事” 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搞好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任务是非常艰巨的。这项工作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是现实的紧迫问题,也是长远的战略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把它作为一个头等大事抓紧抓好。 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当作“头等大事”呢?这是因为,第一,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任务相当艰巨。确保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努力解决富余人员过多的问题。第二,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是确保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任务艰巨。在这种形势下,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如果不采取措施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社会不安定,就会给实现经济增长目标造成困难。第三,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是保持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事关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事关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事关广大职工群众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因而可以说它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下岗”的背景与原因 国有企业职工几十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劳苦功高。下岗职工对国有企业有着深厚的感情,面对下岗,难免有苦恼。 下岗职工是指由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职工在原企业没有工作岗位,且没有得到安置和实现再就业,又没有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 国有企业一些职工下岗,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认识和工作方面的原因。 其一,我国劳动力供给长期供大于需求,就业岗位相对不足。我国人口自1952年以来,呈高速增长态势,由5.7亿猛增至12亿多人,使得劳动力供给相对较多,这是造成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础原因。 其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实行“统包统配”就业政策,国有企业一直作为就业的主渠道,承担了过多的安置任务,同时也形成了严重的冗员包袱,这是体制原因。 其三,长期以来,有些地方、有些行业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使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社会需求,加上企业经营机制深层的矛盾,1/3国企亏损和面临倒闭,造成职工无工可做。 其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组织结构需要升级和调整,必然要使一些职工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 包括下岗职工在内,人们都有这样一种感受:长期以来,困扰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富余人员过多的问题。只有把富余人员减下来,才能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再犹豫不决,早下决心早主动,早采取措施早改变,这是大局。因此,党的十五大提出“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的方针。 办法总比困难多 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是一项宏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前景光明,但道路崎岖。自5月份以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央明确提出,今年要使已下岗职工和当年新增下岗职工的50%以上实现再就业,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前一阶段,全国各地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建立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组织让下岗职工进中心以及保障他们的生活方面,对于下岗职工培训和再就业服务工作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截至10月份,全国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仅为41%,在到年底剩下不太长的时间里,若要完成全年再就业率50%的目标,任务相当繁重。 从根本上说,就业岗位要靠经济发展来创造。中央提出要达到8%的经济增长速度,除了出于对经济发展的考虑,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通过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来增加就业岗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保速度就是保就业。据分析,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100万人左右。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加上许多地区受到严重的洪灾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必须在实现8%的增长目标上,花更大的气力,下更大的功夫。 中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1000亿元的长期国债,定向用于农田水利、铁路交通、邮电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用于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发展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既能刺激国内需求,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增加更多的新的就业岗位。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岗位的基本增长点,是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主要方向。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足27%,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而且也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0%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其次,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支持集体经济、合作经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发展。目前,中小企业在安置就业中已占到75%,但仍有很大潜力。 “中心”成为“连心桥” 职工下岗了,人往哪里去?这是社会各方面都关注的问题。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使他们有饭吃,这是起码的要求;同时还要进一步促进职工的再就业。 6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8月3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经贸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通知,对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建立和运作以及费用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有了具体的可操作性。 很多省、市、区积极行动起来,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建中心”作为党政一把手的第一位的工作。有的省、市排列了各种申请要钱的报告,死死规定了第一条:国有企业建中心的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是财政拨款的第一序列。有的领导甚至提出:“晚一个小时也不行!” 经过7、8、9三个月苦战,全国所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已全部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职工进中心的比例达到98.7%,其中,领到生活费的达到91%,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工作目标。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体系的形成,为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介绍:从去年以来到今年7月份,全国下岗职工呈直线上升趋势,1997年末为634万人,今年一季度末为656万人,二季度末为710万人,7月份攀升至793万人。今年的重点是建中心、进中心、保生活。 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焦点是资金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为此作了详细的规定,原则上采取“三三制”的办法解决,即财政预算安排1/3、企业负担1/3、社会筹集1/3。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建立,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实施再就业工程中的一项创举,正像朱镕基同志高度评价的,这是在市场就业机制不健全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条件下,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再就业服务中心有三项职能,受到了下岗职工的普遍欢迎。一是负责为本企业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二是代下岗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费;三是组织下岗职工参加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即使在中心期间实现不了再就业,还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这些中心,一头连着国有企业和下岗职工,一头连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可以说,是下岗职工走向新的工作岗位的一座“连心桥”。有人形象地形容这座桥,两边有“扶手”,下面有“安全网”,下岗职工完全应当消除各种担心和疑虑,在中心的帮助下努力开创自己新的未来。 观念一变天地宽 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目的是为了再就业,尽快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这里,政府、企业和再就业服务中心有责任为下岗职工多提供工作岗位和信息服务,同时,更加需要下岗职工转变观念。 “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感受:许多方面感到很不方便,却又苦于找不到人提供服务。以北京为例,有20万下岗职工没活干,但外地来京务工的就高达230万人,即便这样,还有一些诸如清洁维修、商品配送、环保绿化、物业管理、接送孩子、看护老人、社区服务等没有人去干。天津市作过一项统计,仅“早点工程”就吸纳了1000多名下岗职工。 有这样一则报道,河南省新乡市曾免费向下岗职工提供接送人三轮车,其经济收入全归个人。这件善事,宣传得很响,可是过了好长时间竟没有一位下岗职工愿意从事骑三轮车的工作。他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下岗在家闲着,也不愿到街上拉客丢人。 最近,记者到辽宁本溪采访,发现同样是老工业基地,本溪钢铁厂、本溪化工集团、本溪市纺织厂等一些下岗职工观念转变很快。这些企业有150多人自愿到郊县山区搞土地开发垦复,在本溪满族自治县土地开发利用有限公司佟胜国的带领下,风餐露宿,艰苦创业,近几年开发3万多亩的稻田、水塘、药材和林地,既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有很大的社会效益。佟胜国告诉记者:“这些下岗职工从城市到农村,从工人到农民,已经可喜地实现了观念转变。” 据某单位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有86.4%的下岗者要求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只有0.78%的人愿意去个体私营企业就业。这一调查结果,颇具代表性。然而,现实情况则是,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城镇就业的主渠道。80年代以来,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很快,吸纳劳动力一直很高。“八五”期间,个体、私营经济等行业人员净增加了2190万人,相当于同期城镇新安置就业人员的63%以上。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现在平均每天有1.65万人进入个体、私营企业就业,其中下岗职工占80%。这些都说明,一方面,城镇就业有着广阔的空间尚待开发,另一方面,为数相当多的下岗职工也亟须改变就业观念,改变等靠要的思想,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应该认识到,在国家法律、政策范围内,做任何工作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是光荣的,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