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张育宁——青海寻宝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8年11月 -> 张育宁——青海寻宝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鹏 1998-11-28 00:00

张育宁——青海寻宝

第6版(当代青年)
专栏:风雨人生

  张育宁——
  青海寻宝
  刘鹏
  在今年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饮料市场上,来自青藏高原青海的“绿宝”饮料,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口味,在竞争激烈的饮料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无独有偶,在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平时习惯喝自来水的高原人,也开始像内地大都市和沿海城市的人们一样,喝上了纯净水。纯净水的品牌也是“绿宝”。
  在西宁,提起张育宁,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提起他创办、领导的绿宝集团饮品有限公司,人们会冲你竖起大拇指。在今年长江中下游遭受洪灾时,绿宝集团率先向灾区捐赠了价值47万元的饮品和现金,使人们对“绿宝”刮目相看。
  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是政府和社会极为关注的大事,绿宝集团光今年就接受、安排了近300名下岗职工在本公司重新就业,为政府分忧,为社会解难。
  在许多人对青海高原知之甚少,青海对自身宣传远远不够的今天,绿宝集团拿出近百万元资金,邀请上海东方电视台专门到青海拍摄宣传青海的专题片《青海寻宝记》。企业出资不是宣传自己的产品,而是宣传青海,这又在青海创下了一个第一。
  虽然绿宝集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直线上升,但作为集团老总的张育宁依然保持着他的一贯作风——不喜张扬,埋头做事。
  36岁的张育宁大学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做过电台记者。在别人眼里,他每一样都干得很出色,可张育宁却还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广东——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他被那里的气氛所感染,重新选定了人生的坐标。他从给别人打工干起,凭着勤奋和聪颖,短短4年的时间,他拥有了自己的事业。正当大家都看好他的时候,他却出人意料地作出了回青海的决定。他说,他的根在青海,他应该为青海的经济腾飞做些什么。更何况,落后就意味着机遇。
  张育宁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和专家咨询、论证,决定利用青海特有的“三刺”资源,上沙棘饮品。
  沙棘是人们对黑刺、黄刺、白刺的统称,其果实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极高。青藏高原的沙棘植物,由于对严酷环境的保护性反应,其中活性物质的累积速度比其他地区的沙棘植物明显提高,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平原地区高出两到三倍。青海省有沙棘林10万公顷,每年可采鲜果2万吨,生产沙棘果原汁1万吨。
  1997年8月,绿宝天然饮品公司成立,总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饮料厂、果酒厂、纯净水厂相继建成投产。同年12月,绿宝集团正式挂牌。张育宁在产品的科技含量上下了很大功夫。他们聘请青海省轻工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产品进行开发研究,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高级科研人员担任集团顾问,指导技术工作。
  由于科技含量高,产品营养成分和特有风味得到了最大的保留,“绿宝”一面市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1997年11月,“绿宝”饮料在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特别称号。同年,在中国第九届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评比中,“绿宝”饮料荣获金奖。
  比产品获奖、热销更令张育宁高兴的是,沙棘产品的开发、利用,为当地农牧民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前不久,我们到沙棘产区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乡采访。乡党委书记姚文辉和乡会计贺生兴奋地向我们介绍说,去年,绿宝集团在西山乡收购鲜果60天,乡亲们共收入38500多元。不少中小学生利用假期采摘沙棘果,开学时的学费、书本费都有了着落,为家长解决了大问题。姚书记说:“以前,我们不知道沙棘有这么高的经济价值。现在,我们要保护好全乡3万多亩沙棘林,不仅要让它保持水土,还要为大伙儿增收。”
  张育宁深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个企业的成功,一个品牌的站立,离不开科技。绿宝集团在保证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已加紧对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依靠科技人员对沙棘原料进行深度加工。
  在今年召开的青海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确定了全省经济发展思路,那就是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最有优势、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绿宝集团的发展战略与此不谋而合。张育宁满怀信心地说,广东有“健力宝”,内蒙古有“伊利”,我们要将“绿宝”办成像它们一样全国知名的品牌。


查看完整版本: [-- 张育宁——青海寻宝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