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小屯互助垮台的教训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47年09月 -> 小屯互助垮台的教训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贞 1947-09-30 00:00

小屯互助垮台的教训

第2版()
专栏:

小屯互助垮台的教训
张贞
邱县等地的互助组织,在邱县和四分区都曾经是非常响亮的,报纸上过去很突出的报导过它;但是二年以来,人们再不提起它们因为已垮台了!三十三年春,孙兴甲动输队回村后,响应了政府的号召,组织了两个长工队,数个短工队,合伙犁自己的地,吃政府的粮食(区上确定小屯为全区的救灾重点村),这时小屯的群众都知道“谁互助拉犁,就贷给谁粮食吃。”五个互助组都采取了“兑地”的做活办法,组里不计工,犁了地就报告村公所领粮食。当时为了顾嘴,吃亏沾光都不说,这时有些不公平,群众都会原谅的说:“咱村穷,区里特别照顾咱村!”秋收后,村里买了七头牛,有些是长、短工队买的,有些是地主富农买的。县里开劳英大会时,小孙兴甲被选为全县的第一名劳动英雄,奖了一只头号大牛。
到了冬天,全区闹起赎地及民主斗争,领导上仍确定小屯贯澈互助的方针。这时小屯每个农民脑子里都装着问题——“谁不参加互助,谁就是独立营”,及“咱村不叫斗争!”群众虽都感觉光开会实在麻烦,但不参加互助就成了“独立营”,谁也不能说啥。地主孙凤德看了别村斗争非常厉害,他想早晚脱不了挨斗,就“自动”拿出了十口袋粮食,交给了村公所,企图缓和群众斗争的要求。不两天,村上又传出了“谁互助谁能吃粮食”的论调。
三十四年春,小屯建立起来了一个权力组织——互助社,下设五个互助大队,社里的组织委员是地主孙凤德,孙兴甲当了社长,孙贾彦为检查委员,都分头兼职大队长。这时牛力缺乏,人力互助的要求非常迫切,全村分为十七个互助组。有了互助社以后,小组长每天晚上向社里记帐去。劳动互助社成立后,孙兴甲曾领导的那伙到距小屯十多里的刘之固,开荒三天,自带吃食自带种籽,白果白种,直到现在,刘之固的人们还常说:“咱村没有小屯孙麻子,非饿死不可。”
以后二区并入一区,县委干部都离了这个基点村,劳动社的会计陈善也被调到潘官砦教学去了,从此以后,群众都三三两两的细细讨论,有的就说:“咱他妈的白干活二年,也不能明白明白!”有的说:“长的工票赔一半卖给干部,人家还嫌不中呢!”陈之清见人就说:“咱欠一个工,社里一时不等,非要不行,咱长工,人家就不问了,我这一个一千元的工票,五百元卖给社,人家还不愿意要呢!”有的说:“这牛工给咱做一天活,咱两天也还不清人家。”有的说:“干部都不做活,他们的地也没荒!”在这种情况下,小屯的互助社即垮台了。
小屯的互助社从成立到垮台,有二年多的历史,为什么突然垮台了呢?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群众在灾荒下,要求互助。领导上也注意了帮助小屯搞好互助。当时别村在斗争,小屯却闹生产,地主富农掌握了领导权,社长孙兴甲成了单纯的任务执行者,地主把牛工定的特别高,贫农普遍的反映:“人家有牛的户,欠人家的工,锄地时先将有牛户的地锄完,才能锄自己的!”贫农吃亏太大。一旦灾荒过去,贫农觉悟这样吃亏没头时,就不愿互助了,少数干部又从中取巧,闹不团结,分成了几派,正派的干部受嫉妒,少数强迫命令作风不正的干部,倒非常吃得开,如陈善言任会计,自己光管管财,组员就全部将他的地耕种了。
今年领导上又从七月份下手整顿,经过了两个月整理,在群众的自愿结合下,又重新组织七个互助组,内包括三十八个整劳力和十五头牛,又开两个组磨粉,一个组轧花,经过几月的互助增产,现已多掘粪坑七十一个,全村积肥四三二车,草粪三三八车,原有一九头牛,现增至二一头,原有猪九口,现增至二三口,原有羊七,增够三十个,领导上正以过去垮台的原因,教育群众,互助组现正整理扩大中。


查看完整版本: [-- 小屯互助垮台的教训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