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崛起的年代——俄罗斯记者蒲力瓦洛夫一席谈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8年12月 -> 崛起的年代——俄罗斯记者蒲力瓦洛夫一席谈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刚 1998-12-27 00:00

崛起的年代——俄罗斯记者蒲力瓦洛夫一席谈

第3版(专版)
专栏:

  崛起的年代
  ——俄罗斯记者蒲力瓦洛夫一席谈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刘刚
  蒲力瓦洛夫是俄罗斯《劳动》报常驻北京记者,由于业务关系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对中俄某些事件的看法,时间长了,我们竟成了知心朋友。1996年蒲力瓦洛夫任满回国,而我又作为人民日报常驻莫斯科记者来到俄罗斯。日前我们再次相聚,蒲力瓦洛夫语颇隽永,对在中国度过的日日夜夜充满了眷恋之情。
  蒲力瓦洛夫两次长时间驻留中国,正赶上中国改革的年代。他说,“作为有机会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我亲眼看到了中国在短短的20年里取得的巨大经济成绩,感受到蒸蒸日上的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10年前蒲力瓦洛夫作为学生到中国进修汉语,当时中国人民已经体会到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课余与人们交往时,他无时不感受到中国人为祖国的进步而骄傲、自豪的心情。当时在苏联,有关改革的话题已经谈论了5年,但在行动上还没有什么成果。当蒲力瓦洛夫学成回国后,亲朋挚友怀着极大的兴趣倾听他讲述中国改革开放的见闻。
  4年后,蒲力瓦洛夫作为《劳动》报常驻北京记者再次来到中国。“在机场路上我就开始为北京市容的巨大变化而激动。脚下是高速公路,映入眼帘的是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楼大厦。我写的第一篇通讯的题目是《早市》,反映了我所感受到的中国社会那种积极向上、具有创造性的精神”。蒲力瓦洛夫说,“4年的记者生涯使我有机会走遍了中国大地,北到黑龙江南至广东,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到处都是建筑用起重机和忙碌的建筑工人。中国不但外貌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变化。中国人在思想上再没有束缚,他们热望着用自己的劳动为国家、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中国改革开放所创造的成绩令人震撼,中国的经济奇迹世人瞩目”。
  蒲力瓦洛夫对中国的改革进程进行了充分、翔实的报道。他不但介绍了中国的情况,还把俄中两国的改革做了比较,在俄罗斯国内引起很大反响。蒲力瓦洛夫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改革实践中提出的,它之所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是因为它考虑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现实,考虑到了历史发展的特点和民族心理特性。中国领导人对自己国家的情况非常了解,中国改革的主要经验正在于此。此外,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不是不管河水深浅,纵身就往里跳。这一理论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每一个新的举措先在个别企业、个别城市、个别省份经过试验,取得成熟经验后再向全国推广。对外来经验,不管它有多么宝贵,绝不盲目、教条地照搬到中国。实践使中国共产党懂得处理好不同历史阶段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蒲力瓦洛夫把中国走过的20年改革开放道路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总的说,中国所走过的改革之路并非平坦。这很像登山运动员,他为了取得登顶胜利而表现出坚韧不拔、勇敢奋斗、在困难面前不气馁的高贵品质。在他的背后是已被征服的很多山顶,但在前方仍有更高的山顶等待攀登,为此将要求他付出更大的努力。”


查看完整版本: [-- 崛起的年代——俄罗斯记者蒲力瓦洛夫一席谈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