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写在黑土地上的报告——内蒙古海拉尔垦区纪事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8年12月 -> 写在黑土地上的报告——内蒙古海拉尔垦区纪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何继生 范红光 1998-12-31 00:00

写在黑土地上的报告——内蒙古海拉尔垦区纪事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写在黑土地上的报告
  ——内蒙古海拉尔垦区纪事
  何继生 范红光
  这是改革结出的硕果。内蒙古海拉尔垦区10万职工家属从1986年以来,每年为国家提供6亿公斤粮油;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23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4.9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3.7%;工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8107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7.7亿元,每年递增11.9%;由1978年的亏损1625万元,到1986年开始年年盈利,20年盈亏相抵,累计盈利8546万元,成为全区和全国农垦系统的盈利大户。
  农业是海拉尔垦区的基础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垦区是大农业,它的特点是土地成片,机械化程度高,适合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同时,垦区分布大兴安岭东西,自然条件差异大,作物品种不同,机械化作业和手工劳动比重不同。对此,垦区的各级领导借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抓住生产费用自理和“四到户”这个中心,冲破单纯国有这个模式,闯出一条新路。1994年他们以职工干部的直接投入、职工干部的风险抵押金、集体的联户家庭农场承担的农机具和生产设施的折旧费、集体积累的生产基金、土地租赁费、国营农场的投入作为生产费用,逐年增大职工和集体的比重,减少国营农场的垫付。在生产运行中,生产单位占用国有资金必须还本付息,设备、设施必须有偿使用。广大干部职工成为投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国有成分一统“天下”的状况。全垦区生产费用自理率达66%。
  农场做到“四到户”,根本是土地到户,根据土地经营的规模确定机具、风险、费用到户的多少和大小,因地制宜确立规模经营还是分户经营,宜大则大,宜小则小。
  按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结合国营农场的特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两种机制的相互渗透中,生成垦区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经营机制。在“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农垦产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优势。在“分”的过程中,激发职工群众的生产热情。中型联户农场拉布大林农牧场七队自实行新机制以来,从1985年开始,连续13年增产增收,职工年平均收入1.1万元。
  “大锅饭”是国营农牧场亟待解决的难题。海拉尔垦区从这一最敏感的神经入手,在坚持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中,注入了与投入产出挂钩,按效益分配和多投多得按资分配的内容,使垦区上下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三种分配方式使广大职工和企业融为一体,联产、联制、联责和联心,促进了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特尼河农场推行三种分配方式后,由过去年亏损700万元的大户,一跃成为全自治区农垦企业的首富,1989年至1997年,9年创利税1.36亿元,成为全国农垦系统的八强企业之一。


查看完整版本: [-- 写在黑土地上的报告——内蒙古海拉尔垦区纪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