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最后一刻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8年02月 -> 最后一刻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林皎明 1998-02-24 00:00

最后一刻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最后一刻
  本报特派记者 林皎明
  时间在流逝。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预定离开巴格达的时间不多了,他与伊方的会谈进展情况却仍不明朗,就连“消息灵通”的西方大通讯社记者也在焦急等待……当时是22日午夜。
  接近23日凌晨,有动静了。联合国代表团随行记者“近水楼台”,最先获悉双方已达成协议。一时间,消息迅速传开。当记者今晨在饭桌上与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费加罗报》记者交换看法时,新闻已成为“旧闻”。一句话,谈判终于有所突破。记者在回房间的电梯上,已见伊拉克人热烈谈论这一大事,互致祝贺。
  今天上午10时30分,在伊拉克外交部谈判室一张桌前,安南与阿齐兹并肩而坐,在一份细节尚未公布的文件上签字。11时,两人又到新闻部召开联合记者招待会。在这次会上,安南秘书长郑重向世界宣布,联合国与伊拉克政府已经达成协议。伊拉克将遵守诺言,接受联合国各项决议,全面接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查。当安南与阿齐兹站起来握手时,新闻发布厅内响起掌声。联合国车队开出新闻部时,街头民众自动列队鼓掌恭贺。
  巴格达人松了一口气,在巴格达的外国记者松了一口气,全世界所有关注美伊危机的人同样也松了一口气。
  记者终于可以定下心来,细细回顾这场从去年10月不断升级的危机演变过程。7年来,美伊两国走“边缘政策”,已不止一次,危机几乎年年发生。有人早已撰文预测过,萨达姆总统在“最后一刻”,可能接受联合国的无条件核查要求,由此剥夺美国立即动武的借口,使一触即发的局面在“最后一刻”缓和下来。现在,双方达成的协议文本虽然没有公布,安南秘书长只说回到纽约后,他会立即将协议文本送交安理会;阿齐兹也只是原则表示,伊拉克政府愿意与联合国合作。然而,无论如何,这是安南伊拉克之行的重要成果,也是所有反对美英等国执意使用武力的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记者招待会上,各国记者反复追问安南秘书长有关核查时限、核查范围、伊拉克与联合国特委会关系以及制裁时限长短等敏感问题,安南对此守口如瓶。而阿齐兹也不承认这是伊拉克的“妥协”。这是否意味着仍然潜存一些敏感问题?各国记者有不同的看法和预测。
  记者在早餐桌上与《费加罗报》国际部副主任克路德·罗里尤交换意见。这位“老中东”同意本报记者的看法,即协议已签,但美英仍陈兵海湾,危机还在解决过程之中。联合国代表团一位记者透露,安南秘书长昨夜与阿齐兹达成协议之前,曾打电话给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通报过有关协议情况。现在,“球踢到了美国半场,关键要看美国的态度了”。
  伊拉克人对记者说,他们实在不明白,对抗焦点之一的“总统府邸”究竟有什么神秘。8处总统府邸面积加起来,也只有31平方公里,查起来并不难。记者所住的拉希德饭店与总统府近在咫尺。职业心理驱使记者非要去看一看不可。在新闻部人员陪同下,记者今晨前往阿比·努阿斯大街“共和国宫”。该总统府大门坐东向西,为伊斯兰拱门设计,相当宏伟。门前路障重重,卫兵把守,记者没有获得特别许可,只能在其门前“走马观花”。据陪同说,即使是这个正式的总统府,安南的特派代表在两周前也已进去视察过。不少外国记者在里面拍照、摄像,“已无秘密可言”。不过,记者认为,结论最好还是由联合国核查特委会去定为好。
  安南秘书长1991年就来过巴格达。7年后,他故地重游,不负众望,在危机“最后一刻”与伊拉克谈出一份“平衡”、“具体”的协议,实属不易。当他的专机飞离巴格达上空时,他有理由感到欣慰。
  (本报巴格达2月23日电)


查看完整版本: [-- 最后一刻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