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弄堂小足球队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8年02月 -> 弄堂小足球队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季振邦 1998-02-27 00:00

弄堂小足球队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路边拾翠

  弄堂小足球队
  季振邦
  我的窗外是一段很短的弄堂。短如盲肠,却比盲肠有用。能消化童年:在双休日,那里几乎整天传来兴奋的喊叫声和足球的撞击声,喊叫声自然是孩子们的,尖细,只有少数几个在转声,如卡脖子的小公鸡。
  我说的是一支弄堂小足球队。
  那天,我走过弄堂,突然一个孩子向我脚下扑来,吓了一跳,定睛一看,扑的是球。正是夏天,穿着短袖子,弄堂是水泥的,邦邦硬。小家伙猛扑在地,小胳膊居然没有擦坏一点皮,真奇怪。
  更奇怪的是,其中有个小男孩,最小,却是主力,生着个大脑袋,戴着一副明晃晃的眼镜,脸黑得像乌贼鱼。他每场必到,奔跑也很积极,两条细腿忙个不停。挤位、冲撞、射门,一副眼镜却总是稳稳当当戴在鼻梁上,从没打碎过,好像国脚们也不敢戴眼镜上场的。叫人叹为观止。
  有时也要闯祸。一个冲天炮,球踢进了人家的院墙,甚至踢碎了玻璃窗。孩子们惊叫一声作鸟兽散,只留下足球的主人,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急得像是热锅上的一只小蚂蚁,十分好笑。
  这就叫足球热。
  这就是当代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我的少年时代热的是乒乓。弄堂里放的是门板搭的简易的乒乓台,连网也没有,两块砖头上搁一根竹竿,也打得兴致勃勃,也打得喊声四起,也打得不知道吃晚饭。那时候我的乒乓知识比功课还好。懂得谁是一号种子、二号种子,甚至自己也想当个“种子”。只弄不明白为什么叫“种子”?又不发芽,又不抽穗。我还知道一句名言,叫“小球推动大球”,以及一个规则,叫“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后来才知道,名言成了历史的真实,而比赛总得赢球,友谊要放在另外的场合讲。甚至,只有赢了球,才能赢得友谊!
  乒乓种子自然没有当成。蹉跎岁月,现在只能一事无成。“趁热”踢踢足球的想法是一点也没有了,老胳膊老腿的,连加入弄堂小足球队的勇气也全无,却成了一个足球迷。每逢赛事是一定要看的。国内的甲A,国外的欧洲杯。最喜欢看的是有中国队参加的比赛。所以对世界杯情有独钟,可惜只能看亚洲区的争霸,因为国脚们还走不出这块地盘!
  不过国脚们还在走,尽管走得坎坎坷坷,踉踉跄跄。这一届的世界杯,看得甚为憋气,只不知以后怎么样?即便冲出亚洲后又怎么样?总叫人心里悬着。
  有时候,我就想,中国足球的希望恐怕要寄托在后几代人的身上了。我们有个成语,叫愚公移山,鼓励我们不断地努力。我们的民族也就是这样“移”过来的。总有东西要“移”,总在不停地“移”,总是用各种方式摸索着“移”。所以,看着弄堂小足球队,心里就有了点盼头。


查看完整版本: [-- 弄堂小足球队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